昨天,过了一个迄今为止人数最多的情人节。
和咱们区上70多位优秀的伙伴一起外出培训学习,一天的时间,巧克力管饱。
不过,说实话,年龄越大,对这些节日越来越无感。这不仅仅是体现在传统节日上,还有西方节日。
前些年西方节日刚流行起来的时候,大家过得那叫一个疯狂,但久而久之也就疲了。
仔细算一算你会发现,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可以过。
物以稀为贵,任何东西切不可泛滥,一泛滥,就无感。
比如对于春节来说,在以前,物质生活相对比较贫乏的年代,春节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小孩儿盼着有新衣服穿,有很多吃的,有鞭炮放;在外的大人盼着回家和家人团聚,也可以好好吃喝玩乐一下。
在我的印象里,春节前买的衣服都要等到过年才会穿!
但是如今呢?
物质丰富甚至过度,人们天天有肉吃,随时可以逛商场、逛淘宝买衣服。过一个节日也可以飞回家看看家人,生活条件好了,什么都便捷了,但仿佛也少了那份仪式感。
就像昨天的情人节,在早些年情人节刚传入中国,那叫一个疯狂呀!
平日里基本卖不出去的玫瑰花,情人节一支就是10块、20块,情侣疯狂,花店嗨皮,促进消费,还是对社会有意义的呀!
据说,在情人节那天,白天卖花和巧克力,晚上卖套,第二天卖避孕药肯定能大赚一笔,而且过一年还可以卖纸尿裤……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现在这类节日过滥了,但还是有无数年轻的男男女女们趋之若鹜,为何?
我觉得这就像“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一样的,大家都在调侃,大家都在感叹,但是大家又都会去参与,真正能平淡对待的,实在少数。
毕竟,我们天生就有从众的属性。
而且,对于很多节日,我觉得之所以很多人乐此不疲地去参与,还是有一种“光明正大而为之”的心理驱动力的。
打个比方,你暗恋一个妹子,可能你性格比较内敛,不敢表白,但是借着情人节这个噱头,说不定你就会给自己很大的信心:“情人节呀,再不表白更待何时?”然后你就鼓起勇气表白了。
所以,节日就是人们塑造的一种仪式感,让我们可以有“正当理由”做某事,或者提醒自己做某事。
马云就很牛,搞出了一个双十一,人为创造出了一个购物狂欢节,当市场和所有人都不断强化双十一这个节日的时候,我们其实参与其中已经是不由自主的,因为你的焦点已经在这上面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谁能吸引眼球,谁就能拥有市场。
前几年微商的火爆,这两年自媒体的崛起,具体的例子,比如凤姐,比如papi酱,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只要有人关注,你就能屌丝逆袭,你就能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当然,前提是你得有东西,而不是捞一把就跑。
我觉得凤姐就是特别聪明的人,知道人成名只有一时,借助这一时人气,她如愿地拿到了去美国生活的绿卡。下面是我摘录凤姐的一段微博:
“我是从9岁起开始努力阅读每一份读物。18岁确立第一个职业规划。20岁写诗。20岁实习。21岁教书,23岁用教书两年的钱到上海,24岁开始炒作,25岁用炒作的名气加炒作的钱到了美国。谁想学,呵呵。一无所有,穷得叮当响的人这么一步步走过来,难啊!“
凤姐很聪明,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所以通过变现国人最不能放下的”面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转变。
但我认为,凤姐并非很多人说得那么有才华。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追赶效应,比如在上学时代,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取得巨大进步,这就是追赶效应带来的感受。
也就是前段时间人们调侃的,为什么电视剧的坏人做了一辈子坏事,只要最后做了一件好事,人们就会说浪子回头。而好人做一辈子好事,只要做了一件坏事,就罪大莫及了。
还有心理学效应,叫冷热水效应,也能很好的解释,人们对于凤姐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感受出现的差别。
很多人应该知道冷热水效应,就算没听过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一杯温水温度不变,然后有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如果是先将手放进冷水,再放进温水,会感觉温水水温是热的,而先将手放进热水再放进温水里,那就会感觉温水水温是冷的。
人们对于一个人的判断也是会有这样的感受。
最初我们只知道凤姐长得很丑,但是要求特别高,然后知道她的各种炒作,于是在心里对她有一个类似”小丑“的预期,但后来凤姐移民美国后,签约凤凰作家后,人们才发现,凤姐原来还会写?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冷热水效应。
比如经常我们会看到某些电视剧,男猪脚坏坏的,女猪脚最开始很讨厌男猪脚,但是慢慢地发现,男猪脚好像又没那么坏,或者做了某一件让女猪脚感动的事,然后女猪脚就深深地爱上了男猪脚……
不说猪脚了,饿了。
说起自媒体,最近我又给公司区上申请了个公众号,以后区上活动内容也要做到公众号上面,加上咱们部门的,再加上我的,瞬间压力山大!
我哪里懂啥自媒体运营呀?
不过是稍微比别人会写,或者说敢写那么一点点,结果在区上就搞了个文案工作,部门上也是,还有我自己每天一篇日记的目标。
其实只是说起来多,实则工作量并不大,主要是我的时间管理得很不好,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
我不是说了嘛,我这人有拖延症,特别是写东西。
从小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和画家。读了很多作者的文章,感觉作家都是生活不规律,白天写不出东西,一到晚上就才思如泉涌般地熬夜写?
没人家那命还得了那病,我就发现很多时候我真是如此,白天脑子晕晕的,想半天写不出一两句话,写出来都是逻辑不通。
但是一到晚上,感觉就有灵感了,噼里啪啦地码字。不过好在,我不会抽烟、喝咖啡来刺激自己。
当然,我说的这类作者或者作家,不属于非常优秀的作家,只能说比较随性,有个性,但不懂得克制。
可能很多作家年轻的时候会如此折腾自己,但一旦到达一个年龄段,就会改掉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村上春树,年轻时嗜烟如命,身体也极差,为了改掉这个毛病,开始跑步,一跑就停不下来了。
有时候,养成一个小的好习惯,持续下去,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人的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习惯养成的。
今年我的目标之一,就是养成一个早睡的好习惯。要达成,就得提升白天的工作效率,和时间管理的能力。
不过,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