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说过一些关于课堂上读书时机与读书形式的内容,两天的评课过程当中,我又想把这个内容拿出来说一说。因为《绿》这篇课文是已收现代诗,对读书的要求也更高一些。
初读课文一般采用自由读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读书进度也不同。这时采用齐读的方法,虽然有些孩子能跟着“喝露水”,但字音是否读准,意思是否理解,长句是否真正会读,老师不知道,甚至学生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初读课文前,一般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自学(中高年级要求);把课文读通顺,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等问题。
细读理解时一般用默读、小声读的形式。这样边读边画,边读边想,还不影响他人思考。这个板块中,读画结合,读写结合的教法用得比较多。这时候,我们一般会提出:默读重点段落,思考某某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圈出相关词句;默读课文,画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批注。
再读升华时,一般采用有感情地读书的形式。这种形式,大多放在课的中后段进行。因为理解句子或文意后才能读出感情,一上课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书是不对的。这是我们一般提出的要求是:将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句中读一读,或者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自己的感受。
而结尾拓展时,就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读书了。要求:默读课文,看看整篇文章是怎样的写作顺序。通读全文,你比明白了什么道理,你发现了什么,再读全文看看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另外还有齐读或指名读,以情唤情,拓展升华。同时也检查了读书情况,看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是对课堂一个很好的总结。
当然,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男女生比赛读、分组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蛇形读,接龙读等形式,也可穿插在课堂当中。在多种形式地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不断丰富对文本的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次读书之前,教师要用较慢的语气,清楚地强调读文时的要求。保证每个学生都知道读这一遍课文要做什么,怎么做。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还有,小学低年级,不是老师领读、教读的情况下,尽量不采取齐读形式。以免发生和尚念经一样的“唱读”。
说起来,语文课上左右不过一个“读”字。但要读得恰当,读得有效,读得巧妙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我们好好地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