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8《大学》 一 明德章

一     明德章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重点内容解读  (摘自《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大学》一开篇是“三纲八目”——三个纲领,八个条目。这句话讲的是“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三纲

1.“明明德”,类似于王阳明的“致良知”。孟子就讲过“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你生下来本来就知道的;良能是不学而能的,是你不用学本来就会的。这就是朱熹讲的“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明明德、致良知,就是要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我们的学习之本,就是我们自己!不假外求,这是何等简易洒脱!学会向自己学习吧!

2.“在亲民”,程颐注解说,亲,当作新;亲民,实为新民。而朱熹说,新,就是革新其旧。我自己“明明德”了,就应该推己及人,让别人也能去其自染之污。

3.“止于至善”,朱熹说,止,就是到这儿就不走了。张居正说得很形象,他说这就好像到家了一样,到家了,你还往前走吗?不走了,就在这儿住下了。“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止于至善”。那什么是“存天理、灭人欲”呢?朱熹说,吃饭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欲。这个观点可修正一下,美食也是天理,但吃多了就是人欲。有人平时喜欢喝点小酒,那我们再修正一下,美食美酒都是天理,但暴饮暴食,吃胖了,吃出糖尿病,吃出三高,喝醉了,喝吐了,喝伤了,这就是人欲。这样,我们每顿饭都可以修炼一下“存天理、灭人欲”,修炼一下“止于至善”了。“止于至善”,就是中庸。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处地走在正中间;庸,是永恒不变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绝对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既然不可能,就像高等数学微积分的极限值,你不可能达到,但可以无限趋近。

二、“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人要想“得,就要做到“止定静安虑得”。

,就是止于至善。知道了止于至善,就能定。,是志有定向。人如果知道了那当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是静心,心不妄动。所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个主张,就不往两边张望了,不乱动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是安稳,心里既然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就像儒家说的素位而行,在什么位置就做什么事,把当下的事做好。,是虑事精详,处事精确。心里既然安闲,等遇到什么事,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做错事通常都是因为忙中出错,慌不择路。只要能静、能安、能虑,就不会出错。,是得其所止,得其所哉。前面说了,止是止于至善,是你要去的地方。那么得,就是你抵达目的地了。

我们可借助孔子著名的一段话来理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中的“三十而立”,是指立志,志有定向,立住了,站稳了。“三十而立”的“立”,就是“止定静安虑得”的“定”,就是志向立稳了,定了。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就把一生的志向确定了。按照儒家的学习观,为学第一是立志。孔子这段话讲的就是“学习学”。那么四十而不惑呢?是因为心静了。前面讲“静”,说要去的地方定了,心里有个主张,就不会往两边张望,不会乱动了。不乱动了,就不惑了嘛。六十而耳顺,就有“安”的意思,安之若素,什么事都影响不了我的心。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得其所哉,得其所止。对照“止定静安虑得”和“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体会就深了。“止定静安虑得”的重心在哪儿呢?不知止,是我们常见的毛病;静不下来,心不安,是常有的状态。而解决的重心就在中间这个“定”字,要志有定向。

小时候,我们就常回答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和老师们的问题:“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呀?你的志向是什么呀?”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警察,有的人想当宇航员,多好!可长大了以后呢?现在你问问自己,你的志向是什么呀?还能答上来吗?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确定,很笃定,那么“止定静安虑得”对你就不是问题。如果感到茫然,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第一个“知止”的止于何处,你就失去了目标,这样也就没法定、静、安了。如果你的答案很确定,就是赚钱发财,那是最糟糕的了,因为发不发财,只是顺带的结果,根本不是一个目标啊!

学习“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就是问你的志向是什么,要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你就能知止了,就能找到“止定静安虑得”了。人为什么会不知止呢,就是因为没有志向。有志向,就是使命驱使,专心不贰;没志向,就想赚钱,就会找机会,为机会所牵引,所有动作都在找风口、投机,这在儒家就叫“为外物所移”,而止定静安虑得,就是不为外物所移。你该干吗干吗,管他风口在哪儿呢!

你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一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你不仅能得到最终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

三、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啊,可以说是儒家所有思想的基本原理,说的是先后次序。先后次序,就是选择的原则、决策的原则。但是,确立原则并不难,难的是始终按原则去做。要始终按原则去做,就要对事物运行的原理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知行合一。原则和按原则去做,就是“知”和“行”。原则是“知”,按原则做是“行”。知行合一,你觉得已经最了不起了吧?其实,知行合一还分三个层次——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上等气禀的人,天生就按原则做,这叫“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只要不按原则做,他心里就不安、不舒服,会自动矫正过来。

中等气禀的人,是“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要知道了、理解了这样做对自己有利、能得,然后才去做。

下等气禀的人,是“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得了教训,受到教育之后,再勉强自己去做。

以上这三种,都是知行合一,都“近道矣”。

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但是我们很多人恰恰相反,给孩子的要求,都是去完成自己小时候没完成的任务,或者把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就把孩子压垮了。所以你要管孩子,主要是管自己。这就是本末的逻辑。咱们这书算是“国学”,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带孩子去上“国学班”,觉得孩子应该学点“国学”,可是家长自己却不学,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我们常说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本,是先;收获是末,是后。知所先后,就是只问耕耘。但是,有人就是理解不了,他就要问:“你怎么可能不问收获呢?我就不信你不问收获!”问收获,问得来吗?问收获没有用啊。问收获的唯一路径,就是问耕耘嘛。

本末先后,就是要我们不为利欲所牵引,不要利令智昏,让利欲蒙住了眼睛,乱了心智。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是要作出决策选择的嘛,那么我选择的逻辑,不应该是怎样对我有利。因为你判断对你有利的,不一定真有利,也可能弊大于利。所以你只需要管原则,哪头是本,哪头是末;哪头是先,哪头是后。然后就照那本、那先的地方去做,这不是活得很简单吗?

四、八目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的关键是什么?是先后次序。这里就是八条目的先后次序。

要“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让全世界的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者”。要给全世界做示范,那你就要先治其国,把自己的国家搞好。因为全世界的人,总会羡慕搞得好的国家,希望向它学习。

这是由近及远,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孟子的王道思想也基于这个原理,王道不是要用武力征服别人,而是要行仁政,埋头把自己的国家搞好,让所有老百姓都过上美好生活。然后呢,全天下的百姓都羡慕你们国家的生活,都想到你们国家来,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国君暴虐,人民都盼着你去解放他们,那就天下归一了。如果他们的国君也行仁政,百姓生活也美好,那大家都好,求仁得仁,皆大欢喜。因为我们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和疆域。

接着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你要想能治国,首先自己家里要治好。如果你连自己的家属都治不好,那你肯定治不了国。这也是由近及远的原理,先有近,后有远,没有近,就没有远。为什么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值得信赖的朋友,要先看他是不是孝子?因为孝敬父母是近,与朋友相处是远,他如果对自己父母都不好,也就不会对你好。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管好一家人,先得管好你自己。这又是一个基本原理,叫“推己及人”。物有本末,一家之本,在于一家之主,在于你自身,你自己不检点,怎么要求家属呢?

“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就是本末先后的基本原理。用现代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叫模仿率。模仿率有两个关键,一是下层模仿上层,上行下效。所以齐家、治公司、治国家,其实都很简单,就是率先垂范,你做出样板,不管是好样板坏样板,所有居你之下的人都会模仿。第二个关键呢,是几何级数率,模仿起来快得很!多少积重难返的恶疾,只要你自己做出表率,意志够坚定,要求够持久,就能扭转乾坤。模仿的迅速传导和扩大,快到你自己都无法想象。所以《大学》后面有“一人定国”之说,国君一个人的品格和意志,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进而影响世界。

张居正说:心是身的主宰,若要修身,就要守得心里端正,没有一丝偏邪,然后身之所行,自然恰当于理。正心,就是无所偏倚,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别的某人。没有什么偏爱,就思无邪,该怎样就怎样。要正心,先得诚意。诚意,就是不自欺。我们常说“自欺欺人”,要欺人,一定先自欺。孟子说“善莫大于舍己从人”,因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一个很大的私,能放弃自己的观点,采用别人的观点,就是诚意正心的难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看了都有共鸣,有豪情。但是,要修身,先得诚意正心,把诚意正心吃透了,做到位了,思无邪了,才谈得上修身,这就是本末先后的次序。

要做到诚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呢,又要先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朱熹注解说,致,是推到极处;知,就是识。致知,就是推极我的知识,要让我所知的无所不尽。格,是至;物,就是事物。格物,就是穷极事物之理,要让那极处无所不至。张居正说,心之明觉谓之知,若要诚其意,就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见得道理无不明白,然后意之所发是真是妄,才不会错杂。所以说,要诚意,先得致知。也就是说,致知的意思就是,你得懂道理,所有的道理都要懂。这样,你才能辨别是非,才能诚意正心。

能格物,于天下事物的道理,一一都穷究到极处,然后心里通明洞达,没有一点亏蔽,那么就可以做到致知了。“知”到了至处,然后善恶真妄,都见得分明,心上发出来的念虑,都是真实,没有一点虚假,这样就可以做到诚意了。意诚,然后就能去掉私欲,就可以端正无偏,这就是由意诚到心正了。心既正,然后能检查约束自身,以就规矩,凡所举动,都合道理,而后便身无不修。身修,然后能感化一家人,都遵我的约束,则家可得而齐也。家齐,然后能感化一国的人,都听我的教训,则国可得而治也。国治,然后能感化天下的人,都做良民善众,与国人一般,然后天下可得而平也。如此反复强调,一是强调次序不可紊乱,二是强调功夫不可缺略。八条目,一条都不能少,次序也不能乱。

结论:

从天子到庶人,一切都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张居正说,本,是修身;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否,是不然。一定是自己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自己不能修身,就是根本先乱了,还想使家齐、国治、天下平,必无此理。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张居正讲解说,厚,是对自己家人;薄,是对本国与全天下的人。家国天下之人,虽然都应当爱,但家是亲,国与天下是疏。亲的在所厚,疏的在所薄,必厚其所厚,然后才能及其所薄。若不能齐家,却要治国平天下,就是将厚的先减薄了,而将那薄的反而加厚,必无此理,未之有也。

这是儒家很重要的价值观,就是爱有等差,亲疏有别。人总是先爱自己家人,然后才能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家人都不爱,却去爱别人,那必有蹊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王阳明(明代) 大学之道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译文:有...
    汉唐雄风阅读 1,355评论 0 1
  • 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传统的思维把概念看作一个容器,里面装满了隶属于此概念的众多实例。比如“宠物”...
    格致教练蒋海涛阅读 996评论 2 7
  • 学校还没开学,领导要求钉钉上直播上课。小然老师明天要讲《大学》中的第一段,没有思路,让我来讲。我上了一年初中讲台就...
    张有劲阅读 1,131评论 2 7
  •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晴 《大学》全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星星点灯_cym阅读 2,098评论 0 0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之前就在《平凡的企业家》上面看到过学习的六句箴言“定,静,安,思,虑,得”...
    与蓉有约阅读 99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