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西北跑了今年的第一次马拉松,半程很抢手,很快就报满了,硬着头皮报了个全程,准备时间不长,基本策略还是先跑个半程,如果状态好就接着跑,能跑多少就跑多少。
业余参赛的马拉松选手,个人经验基本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痴迷于马拉松的狂热型选手。这类选手对于跑步有天生的热爱,加之良好的身体条件和持之以恒的训练,一般都是跑步达人,有部分业余选手的成绩甚至能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
(2)热血型新手。这类选手第一次参加或参见马拉松,或多或少都有些马拉松情节,也许被接头马拉松的盛大场面所震撼,也许被想挑战下自己的极限,也许想锻炼下自己的意志,这个时期参加的马拉松对于选手来说,印象是最深刻的。中国的马拉松的蓬勃发展,与这类选手的迅速扩大密不可分,中国民众对于马拉松的热情可见一斑。
(3)享受型选手。这类选手,对于把跑步作为自己的喜爱的锻炼方式,但还没有到发烧狂热的境界。注重平时的锻炼,对成绩并不那么看重,尽量顺利、轻松的完成比赛。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也是一个旅行的机会,品尝美食,欣赏美景,岂不快哉!这类型选手,经验相对比较丰富,是目前中国马拉松的中流砥柱。
从09第一跑马拉松到现在从一个对马拉松充满新鲜感的新手,正逐渐向像学会享受马拉松的老油条转变。不像第一参加马拉松满脑的挑战自己的新鲜感,也不像发烧友对于马拉松成绩追求,希望把马松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来促进与反馈平时的跑步锻炼,保持坚持锻炼的自律性,也许是更多人参与马拉松的原因。
这次完成全程,比之前全程都要顺利,完全是跑下来,没有走一步,完赛成绩很一般,但相比之前几次也没差太多。
相比之前前半程追求配速,后半程跑崩的情况,这次采用的策略是:不追求配速,用自己身体觉得不累的方式跑。刚开始配速在6分钟,后来半程到7分钟,30公里到8分钟左右,直至追后完赛,跑完相比前几次身体不适程度都好。
通过这个问题也反映出:在资源(体力、时间、金钱)一定的情况,怎样规划和分配资源,对得到差异很大的结果。跑马拉松对于个人来说,不追求前半段领先,尽量以适应身体状态,或许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对于技术或商业的竞争,可能需要尽早建立起优势或壁垒,掌握主动权。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如何规划和分配资源,达到最好的结果,是一个值得持续思考,也会一直会实践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更低成本建立起对不同类问题的规划和处理方式,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