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经济形势下3种人具有优势:1、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的漂亮并且具有创造性的;2、所在行业中最优秀的;3、拥有资本的。
文章的主旨:如何成为第1、2种人的群体中?窍门: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2、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如果你无法学习,你就无法成功。
如何成为相关领域的翘楚?-掌握相关技能是必须的,但是并不够,之后你必须将潜能转化成人们珍视的实在成果。加入赢家群体?--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如何才能培养出这些核心能力?--依赖于深度工作。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the intellectual life》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注意:在社会经济的某些角落,深度工作并没有价值。比如说高管、销售、说客,这些人而言,持续联系才是他们的最大价值所在。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人体网络路由器、度量黑洞、联结文化。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是,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持。
深度工作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第3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现实困境:不断有声音呼唤知识工作者在肤浅活动上花费更长的时间。我们生活的时代里,任何与网络相关的事物都被默认为是具有创新性和必需的。活动在社交媒体等有损深度工作的行为得到赞美,而逃避这些潮流则会遭受质疑。
三个方面的论证:神经学、心理学、哲学。
只要你主动接纳深度工作,抛弃肤浅,都可以发掘个中意义。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
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
你的为人、思考、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加拉格尔。
在经历一段痛苦不安的人生经历后,你选择关注的事物将极大的影响你对未来生活的态度。
情绪重置按钮、情绪影响力点、浮浅关注点。
现状:很多知识工作者工作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浮浅关注点的交流。这样子的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子下去大脑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用电邮收件箱代表的世界并不适宜栖居其中。
神经学角度,靠浮浅事务度过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我将精心选择目标,然后全情投入。简言之,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刻,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流”。
深度工作与心流的联系:深度工作非常适合产生心流。
哲学角度:任何对于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还是认知上的——都可以带来这种神圣感——对现代社会难以捉摸却极有价值的某种东西的赞赏。
采石之人的信条:”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
在信息时代的大多数技术性工作中都有类似的匠心存在。不论你是作家、律师还是营销人员,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匠人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第二个关键点:培养手艺需要完成深度任务,因此需要致力于深度工作,深度工作对于培养技能并在实践中达到精英级的使用水平是必需的。个人技能的锻造在深度工作中扮有重要角色。
市场错位、深度智人。
”不要思考,去感受。就好像手指指向月亮,不要只顾着盯住手指,否则你将错过神圣的光耀。“——李小龙。
第二部分 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浮浅事物上的冲动。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冲动会使专注于困难工作的努力变得无效,但是大多数人低估乐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
实验研究结果:人们整天都在抵抗欲望。《意志力》:结果显示欲望是常态,而非个例。
实验对象中的最普遍欲望包括五种:吃、睡和性,在困难工作中休息一会儿、查看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站、上上网、听听音乐或是看电视。网络和电视的诱惑力尤其强:实验对象大约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成功抵御这些让人上瘾的消遣。
重要的现实: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就如同肌肉一样会疲劳。
解决的关键: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选定自己的深度哲学,需特别注意的问题:自己必须精心挑选一种适用于你所处特定环境的哲学,因为不匹配的哲学会让你在深度工作习惯形成之前脱离轨道。
禁欲主义哲学,这种实践者的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状态清晰、职业目标明确。适用个体是有限的。
双峰哲学,心理学家荣格的故事,心理医生(看病、讲学、听课等,类似超连接的知识工作者),切换模式,一个是诊所里付账单,一个是咖啡屋交流刺激思考。
这种哲学要求个人将时间分为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高度专注),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浮浅的时间,专注并非首要目标)。特别适用于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质投入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
双峰哲学认为深度工作可以得到极端的产出,但是只有主体在这项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真正的突破会在这种状态下出现)方可实现。
节奏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i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该方法结合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简单的提醒方式(日历上画大红X)。
深度工作需要90分钟的时间段里才可能实现,因为逐步进入专注的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每日的惯例是完成4-5页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够做到每2-3周完成一个章节的草稿。
宋飞给埃塞克的建议:“成为优秀的喜剧演员就是要创作出更好的笑话,想要写出更好的笑话就要每天都写。”日历红色画X法。链条法:只要保持下去,这条链子每天都会变得更长,特别是有一定经验之后,你下一步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让这个链子断掉。
节奏哲学的好处在于更加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雷打不动的真实天性。有助于保持进度。
每天反问自己:”谁说我不能多产?“,”为什么说我不行?“
新闻记者哲学
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记的作者,《时代周刊》的编辑是如何工作的,是如何写作这本书的?他的工作习惯“一直都很令人惊诧。。。他会退回到自己的卧室用上一段时间写书,而我们其余人则在露台或者别的什么地方闲聊。。。他会在楼上待20分钟或者1小时,我们能听到打字机的声音,然后他会像我们余下所有人一样轻松走下楼。。。工作似乎从来都不会扰乱他的节奏,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愉快地到楼上工作。”
艾萨克斯很有条理: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他的那本书。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迅速进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
类似写SCI,这个将成为我职业生涯道路上一项关键任务。这种自信对于激励艰苦的努力会有很大的作用。轮科时候发现很多老师都是在过这种生活,一有空就是做文章,搞学术。
记者哲学的深度日程是很难办到的,如果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价值有足够的信心,实现深度工作的技能也足够熟练,这种哲学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好办法,能帮自己挤出大量的深度工作时间。
心理能量、意志力储备。
习惯化
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如果不将大脑开发到极限就不可能或者普利策奖或者孕育出宏大的理论。如果他们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度降低。
利用头脑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
“我培养自己变得有条不紊乱”——罗伯特-卡罗。
做任何创造性工作的人都应忽略灵感。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高效习惯都应该普遍注意的问题:
1、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不要打扰”。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2、工作开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否则将造成对意志力不必要的浪费。
3、你如何支持自己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要使自己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区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极为深远。深度工作是一件大事,应该草率了事。包裹在深度工作周围复杂的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子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要有大手笔
理念: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观重要性。降低了大脑拖延的本能,并注入激励和能量。
JK罗琳入住酒店套房写作、比尔盖茨的“思考周”、作家们的“写作小屋”
这些举动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有时想要做到深入,必须先要做大。
不要独自工作
facebook的的大办公室,偶然创造力理论。
实验室、学术圈一种协作式的深度工作,白板效应。在操作过程中要时刻牢记以下方针:
1、纷扰心神之事仍然是深度工作的大敌。2、即使退回到辐射区域做深度思考,在适合使用白板效应的时候,也要充分使用。
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靠专注从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想法的漩涡中提取有用之物。
像经商一样执行
破坏性创新理论:根基稳固的公司会出其不意地被新兴公司赶下神坛,这些新兴公司以低端市场产品廉价起步,逐渐积累后改进创新,窃取高端市场份额。
什么与如何的区别非常重要,但在职业世界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真正引领公司上行的反而是确定了战略之后该如何实施战略。
the 4 disciplines of execution(4DX原则),这些理念适用于所有既要完成某项重要的事情,同时又要面临很多与其相矛盾的责任和分心事的地方。
原则1: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原则4:定期问责 每周回顾
图安逸
深度工作——能够创造出对世界有价值的苦功夫。
停工仪式、蔡加尼克效应。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
准则2 拥抱无聊
一个人获得这些知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如果某一天没有挑战自己的心智极限,那么你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一天的任务。”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专注很难,增强“心智力量”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
重要推论:如果你不同时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就可能白费。如果自己在课余时间里有一点无聊,就打发时间,那么将很难实现最大程度的专注。
心智挑战、心智残疾、影响大脑的编排。
关键理念: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需要训练。坚持两个目标: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网络安息日(或者叫做数字排毒):这个仪式的基本概念:让自己经常性地——通常是每周一天让自己拜托网络技术。目的:懂得你在紧盯屏幕时所失去的东西。
这种策略是一定要忍耐暂时的无聊的。静静地等待并忍受无聊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奇体验,从集中注意力训练的角度出发,这具有不可思议的重要价值。
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从容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清除这些活动劫持你注意力的可能。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这个策略要求你在日常工作中,不时地像罗斯福一样发起冲锋。
一周进行这种训练的次数不要超过一次。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可能的时间期限,这个期间你要用上吃奶的力气。
有成果的冥想
目标是: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说走路、慢跑、开车、沐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顺利的话,这种做法可以提升你在专业上的产出,,却不需要占用你的工作时间。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记住一副牌
记忆力运动员和其他人之间在认知能力的方面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能够直接测量的记忆力,而在于注意力。这种能力叫做“注意力控制”,是测量研究对象对于关键信息保持专注的能力。
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
场景记忆。我们使用的视觉形象和联想有助于我们建立联系。
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专注的额能力。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
这些益处是次要的,并且有随机性。“任何益处”思维定式。
如果你不努力权衡利弊,一看到可能的益处就决定不加限制地使用某种工具,那么你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掉了在知识工作世界里取得成功的能力。
网络工具无任何特别,就像铁匠的锤子和画家的笔,只是熟练劳动力用来更好地完成工作的工具(并且偶尔能增添乐趣)。
工具管理。
工具选择的手艺人方法:明确在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
工具选择的策略: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目标:为这个抉择的思考过程提供一些思维工具——降低选择对个人真正重要工具的复杂程度。
第1步: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之后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足够明确、可以清楚执行)第2步:思考自己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用自己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时的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否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关键少数法则:许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
数学原理:一个80/20的分布大概符合幂律分布,这个分布在现实世界进行测量时会经常遇到。这个创造性地提醒大家,在许多情况中,一个结果成因中的诸多因素并不是地位平等的。
致力于低影响力的活动,就等同于挪用了本可用在高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这是个零和博弈因为投资于高影响力活动的时间将带来更多实质性回报。
戒掉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阴险的一面是:这些从我们的注意力上面牟利的公司已经成功低完成了一项巧妙的市场颠覆:它们让我们的文化相信如果不用他们的产品,就有可能落伍。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解决之道:在你的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这个策略值得是在个人娱乐的时候,不要被任一随意的事物吸引相反我们应该主动思考我如何度过“一天中的一天”。
在晚上或者周末到来之前就确定要做的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为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事,将填满你的时间。
人的智力系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它不像人的手脚一样会疲倦,除睡觉以外,它只需要变化,而不是停止。
如果你想抵御娱乐网站对你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你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以避免分心,保持专注力。
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本内特的宏伟目标。
瘾性网站。
准则4 摒弃浮浅
如果你不仅仅终止浮浅工作,并且把从中夺回的时间投入到更多的深度工作中,你的事业将不仅能正常开展,而且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原则目标:减少浮浅工作在我们日程中的分量,而不是将其消除。
浮浅工作不可避免,但是必须对其加以限制,使其不影响你充分深度工作的能力,因为深度工作决定着你的最终工作成效。
现实数据表明:我们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对于应该改如何安排时间并没有考虑太多。
行动前暂停一下自己:现在去做什么是最有意义的?
可以预见自己的行动计划容易出岔子:第1:你的计划可能不符合实际,2、你可能会被打断。出现意外不要气馁,你的目标并不是竭尽全力维持既定计划而是在时间推进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即使是在一天中我们的决定也会一变再变。
作者的日常安排原则:为探索性思考和探讨预留一大块的时间。还有一项准则:一旦有灵光咋现,有了突破性的洞见,一天的日程安排就都可以暂时抛开,直到理清其中的头绪。
很简单的习惯:一天的时间里拿出一点时间问自己:“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我做什么最有道理。”这是一个让你思考如何产出最大化的习惯,而不是让你对自己的答案保持不折不挠的忠贞。
尊重自己的时间,建议:提前决定你一天的是每一分钟要做什么工作。
每一个人的日程都是由内在驱动+外在要求驱动的。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通常在受到干扰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对于难以评估浮浅性的工作可以使用一个策略简单评估: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要多久(几个月)?
抛弃每一周的情况通报会,而选择结果导向的汇报。
正视现实:你“繁忙”的日程中只有很少部分时间真正产出价值的。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固定日程生产力、减少浮浅工作和保护深度工作,即独创性的研究。
明确的拒绝,但是模糊具体的拒绝理由。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作者只会回应那些与自己日程相匹配或者符合个人兴趣的邮件。而社会习俗认为:除非你是名人,否则不管任何人发给你的何种邮件都是必须回复的。
项目-流程导向法回复邮件。
“培养允许坏的小事发生的习惯。否则,你将永远发现不了改变命运的大事。“
作者变成了一台深度工作的机器。带来的结果令人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