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经常看书,但是纯属图个乐子,感觉思维能力没有提高,知识水平也没啥提高,读了就忘了。(感觉人性使然。)最近半年来,改变了一下读书的习惯,乱七八糟的书什么都看,感觉相比较于去年,好像有一点点进步,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现在读书挺“功利”的,读书总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体展开。心中一直留着几个大问题,这学期萦绕我心头的大问题是“人性到底是什么?”“大数据杀熟究竟是有益于社会还是有害于社会”“这个理论对经济法、行政法的发展有何裨益”“我的毕业论文能不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例如,这个学期开始,女神蒋舸老师在课上说“很多法律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性的问题,学法律要懂得人性”,我感觉这句话特别有道理,然后就将这句话铭记于心。选择读一些法律专业书,或者其他社会学方面的著作的时候,心中总是围绕着对“人性”思考这一问题。例如,读郑也夫的《信任论》的时候就对“信任与合作的发端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它努力寻找双赢、建立假私济公的机制……”这种有关“人性”、“个人利益”的描述格外留心,亦或者是看吴军的《浪潮之巅》,也能够对“为什么创立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往往不善于管理公司(作者给出的想法就是最初创立公司的人可能更加富有冒险精神,对技术更加敏感,但是这种过度的冒险精神可能会对公司创立之后的成长不利,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当然并不绝对)”有一定的认识。这就是如何“功利性”的读书,读书之后你会对原本萦绕在心中的大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不自觉地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
延长读书过程。我之前也是书读完了就扔了。现在,不管读什么书,我都会在自己笔记本上记上几句话。读书不是结束,整理完笔记才是结束。其实,写笔记才是提高最大的。不要去想记笔记的时间可以用来读更多的书,没必要的。生有涯而知无涯。其实,能把自己读的每本书消化好就很不错了。升级版:如果做完笔记还能把书中的想法复述出来就更好了。
做一个有点“精神分裂”的人。大概我是双子座?我现在看书的时候在心中总喜欢召唤出至少两个小人,对一些观点辩证的看待。而且,有时候我们需要先验帮助我们理解,但是我们读书又不要被先验所影响。举个例子,大家都说市场经济好,计划经济不好,这可能是我们的主观经验,但是,我们想一下,计划经济是不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好的呢?是不是在特定情形下国家的直接分配其实比市场的效率更高。那么既然计划经济可能有好处,到底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现在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如果让你构造更有效率的计划经济,你会怎样设计出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率的方案?真的,有时候,情不自禁地就会特别享受这种思考的乐趣。比打游戏的快感还要强烈。
选择好的书。有的书,读一百本也就那么回事。数量的问题。就是你会感觉你不用思考。怎样分辨这样的书。就是你读个几十页,你能大概预计文章接下来的走势、内容,而且确实也如你所料。这大概说明你可能比作者水平高。这本书剩下的内容随便翻翻就好了。而且,有时候,能带给你提高的书,很多都是不那么让人愉快的,因为你需要不断地思考,心中无数个小人在打架。如果你想明白了,大概读完之后就会“作者还欠费工夫”的感觉。(当然有的书可能确实不好读,还是循序渐进来,当然你想提高哲学水平,上来直接读一本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我也敬你是条汉子)如何选好书,那得看你手中掌握的资源了。我自己就会认识很多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的小伙伴,他们总是能给我推荐几本好书,所以么。大家平时也要多和朋友交流。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大家有时间也多看看书,像我现在虽然在学校,也没有办法看自己想看的书,动不动一个课题下来就是两个周都只能围着课题打转,都是自己忙里偷闲看的。有时候,我们真的面临着很多很多的诱惑,可能是来自打游戏的诱惑,可能是姑娘约你出去玩的诱惑,可能是宿舍睡觉的诱惑。当然了,这些都是生活方式。我想说的是,十年之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现在的你愿意为十年后的你成为这样的人付出多少努力。
借用董卿说的话,“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