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我的时间大部分交给了我的宝宝;上班时我的时间大部分交给手机;并不全是我上班时间都在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而是工作性质所致,我需要频繁的使用微信,扣扣等社交软件,每天都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度过。 时间一长也没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对,偶尔也会对目前的现状很不满,可发现自己大脑已经不灵活了,想多看看书,确是三分钟热度 ;想重拾英语,确发现第一页的单词一直背不住;而对朋友圈,微博,泡沫剧 这些“孜孜不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直到最近我开始阅读一本叫《深度工作》的书,一看书名眉头紧皱,这类书籍在我的印象中晦涩难懂,味同嚼蜡。 试试看的心态开启第一页 ,看着看着有意外的收获,找到自己症结所在,就边看边反省 。
书中开篇举出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塔楼里冥想,马克吐温在农场小屋写作等名人的例子,引出了深度工作的定义: 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看到这里,“难以复制“”四个字刺痛我的双眼, 心里泛起一波接一波的焦虑,我的工作是非常容易复制的,换言之,我也是非常容易被替代的,而我的学习能力确在不断的下降,一个90 后的中老年人 该如何在这个社会立足 ?与深度工作相对应便是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在网络工具的时代,我们这些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的用浮浅工作。本该聚精会神的工作 ,却不断被会议,微信扣扣,电子邮件等小事扰乱心神, 得不到很好的完成。互联网成就了信息化的时代,一方面什么答案都变得唾手可得,可另一方面剥夺了我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在优胜劣汰的社会,要保持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掌握两种核心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这些都需要在深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而现在多少人能做到呢?专注,这个不陌生的词,确让很多人望而怯步。书中说我们用在处理小事上的时间和精力远比确确用在工作的多得多,这个数字无法估量,但我们都不以为然;在处理事情中,我们也偏向于最简单可行的 ,而不进行深思;最让人头疼的是,我们可能都被忙碌迷惑了自己,你可能很忙很忙,但发现自己却没有做成什么事…… 我们沉迷于浮浅工作,越来越难向深度工作转移。最终会导致我们依附于那点微薄的工资,自身的技能也很难得到提升。
我甚至像我一样的其他人该如何是好?曾经看到一句英语词,Die OR Different ? 要么在人群中沉浸,要么与众不同?当然我不求达到与众不同或脱颖而出那个高度,我只想自身技能得到提升,接着工资涨涨,毕竟现在生活压力大。就此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
1. 工作要深入 我们很容易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于工作无关的肤浅事物上,时不时就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与新闻,虽然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这种举动会对我们工作无效,但是我们低估了我们分心的频率和影响力。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会被类似的无数小事所消耗 ,大脑也会感到疲劳。作者总结出:要想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注意到“特别设计”四个字,这个惯例是专属的,不是普遍适用的。这个需要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慢慢摸索然后逐渐形成的,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 直接切断与外界联系的方式进行深度工作,完全闭关修炼模式。推崇者往往是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
双峰哲学 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
节奏哲学 深度工作转化成常规习惯。每一天分出来固定的时间段做深度工作,但注意这个时间段要足够长到能完成工作。
新闻记者哲学 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 不适合未经练习的新手,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第一和第四种不适合现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第二,三种则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2. 拥抱无聊 现在都在流行“碎片化学习”,时间久了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法好好专注,学到的东西记了又忘。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专注,而不是不断的分心。我们要练习冥想锻炼自己的专注力,然后坚持更持久,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3. 远离社交媒体 明确好具体的目标,而不是例如“做更好的研究”宏观的目标。逐渐戒掉社交媒体和用网络来消遣的习惯,这些或许对于现在的你很难,一旦形成了习惯,你就会觉得带来的效益很值得
4. 摒弃浮浅 如何从杂事中抽身到深度工作呢?关键是规划时间。要把一天中的每一分钟都做好计划,时间是最重要的。或许计划跟不上变化,但是我们可以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逐渐增加深度工作 的时长。
书中四条准则只是给出了框架,关键还是要转变意识,认识到深度工作的重要,而不是盲从碎片时间的高效。而之后的每一天,我们都需自省 :今天我专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