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佳荐影】| 三块广告牌,一个艺术品

独佳荐影 |《三块广告牌》

我知道我一定会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看完一个月之久,当时看完走出影院,我知道我肯定是看懂了,但当时的思维处于凝固状态,所有的感受统统伏蛰于心。

当时选择这部,纯粹因为影片的名字。

三块广告牌,你能想到这是什么故事?或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么?

完全不能。

哈哈,Miss Busy就是喜欢这种从字面上完全猜不出题材和题眼的作品。


我当时并不知道,它在获得上个月5号的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之前,已经在世界各地囊括了80余项大奖,其中包括4座金球奖,5项英国电影学院奖。

两大主演Frances McDormand和Sam Rockwell成功斩获本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两座小金人。

关于获奖记录,这里就不一一打出来了。我截个图,大家自己体会。

虽然最终无缘本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也有些人觉得作品被神化,可我看完了电影又揣摩了剧本,再看看它在全世界获奖无数的佳绩,我敢说,它是实至名归的。

普罗大众和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还有学院评审的口味,我认为都不是完全衡量一个作品品质的标准。

关于电影鉴赏,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


我想说这篇影评是我写得最费力的一篇。

最近看的院线电影实在太多,不过几乎都没有想写的欲望。

这部电影,在心里搁置了一个月。

这篇文章,写了差不多一个礼拜。


一部好的作品,往往就是这样,值得一再回味。



关于观影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应该如何去看。

看电影跟看书一样,故事小说、散文诗集与专业类书籍,阅读方法和浏览速度都是不一样的。

同样,喜剧片、文艺片、战争片、科幻片、悬疑片等不同类型的电影,在观影过程里的思维逻辑调动和情绪触发因子,也是不一样的。

不论是电影还是书籍,我们对内容的吸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原有的认知水平,而不只取决于内容本身。


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人看电影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我也一样,只是我比大多数人贪婪一些,除了消遣和释压之余,我还希望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升华,从而提高领悟力和鉴赏力。而当你通过一部部作品,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之后, “欣赏”自然会过渡升华为“鉴赏”。

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有观影数量的支撑,还需要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匹配。


这个作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懂。

这是一部非常高级而且难懂的艺术品。


我没有歧视谁的优越感,每个人的文化、视角、标准、和审美都不一样。

个人问题。

不过我仍然要强调,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是非常讲究功力的。除了天赋和灵性,它的确需要知识的积淀与文化的支撑。


写作是个体力活,影评更是。

最近在准备学位英语的考试,写这篇影评,解读这个作品,应该是我迄今为止做过的最难的一道“阅读理解”。


好了,回到作品本身。

如果你有看过《海边的曼彻斯特》,对于揣摩这个作品,会有些帮助。


这部电影,有些人当政治批判片看,很多人当犯罪片看,更多人当悬疑片在看。

我在看的时候,不时会听到身边观众的一些关于猜测凶手是谁的讨论声,还有当片子结束后,许多人坐在座位上没走,不知是没看懂还是对结局不满意的唏嘘声。当前两排的一个女生站起来往离场方向走,拿着手机大声说要回去查一下凶手是谁的时候,我心里真是堵得慌。


恕我直言,电影不是这样看的。


看懂一部电影,不只是单单欣赏电影画面和get到台词所表达的观点这么简单,除了了解故事内核、代入剧中角色和揣摩人物心理,你还要明白编剧的剧本框架和导演的拍摄意图。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欣赏这部作品需要非常高的艺术鉴赏力,对于一般的观众,哪怕有一个观影指南,也不一定真正能看懂。 


剧情简介

米尔德雷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的女儿在外出时惨遭奸杀,米尔德雷德和丈夫查理(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之间的婚姻因此走到了尽头,如今,她同儿子罗比(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饰)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一晃眼几个月过去了,案件仍然没有告破预兆,而警方似乎早已经将注意力从案子上转移了开来。 

被绝望和痛苦缠绕的米尔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边上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警察局局长威洛比(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实际上,威洛比一直隐瞒着自己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事实。因为这三块广告牌,米尔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剧本的题眼跟凶手毫无关系,它不是悬疑片,严格意义上,它甚至都不能算是犯罪片,它是一部剧情片。

电影里面所有剧情揭露的,不是凶手,而是人性。


影片的涵盖问题非常广泛。

关于片中影射的宗教问题、种族问题、少数族裔问题、政治正确问题,我没有办法作引申。

我上面说了,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支撑,原谅我,Miss Busy 暂不具备这些方面的剖析能力。


现在,我不过是想,围绕着作品的三个题眼,再度领略一遍它的艺术价值。

题眼1
暴  力   

这是影片中体现得最为直观的一个题眼。

三块广告牌的内容——

“强奸致死”、

“凶手人呢?”

“威洛比警官,怎么回事?”

显然,这是一种精神暴力。

围绕着这个精神暴力而展开的所有矛盾激化,通过一桩桩暴力事件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在那个烈如火、飙粗口的女主角Mildred身上。

网上许多人对女主角的评价是这样的:脾气暴躁、蛮不讲理、强势偏执、言行过激。

那么问题来了,Mildred以这样不讨喜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为什么?

因为她的前夫对她有着多年的家暴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女主角的前夫第一次出场的情节。

他以极快的速度,掀翻了桌子冲过去掐住了女主角的脖子,把她按在了墙上。此时,儿子立刻拿起刀架在父亲的脖子上, 要他放开母亲。

所有人都表现得非常“熟练”,没有一丝惊慌。

显然,家暴是经常发生的事。


当儿子同样以极快的速度拿刀架在父亲脖子上的时候,身边的许多观众都笑了,编剧力图用既荒诞又真实的黑色幽默表达讽刺的目的,达到了。


更讽刺的是,这位施暴者,还是个警察。

我的心情在那瞬间翻江倒海般坠入谷底。

我不知道在这个情节前面,她到底经受了多少暴力,剧本没有提及,电影没有呈现。

你该知道一个女性要从家庭暴力中逃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尤其当丈夫还是暴力机关的工作人员——警察。


这使我想起《血战钢锯岭》的男主角因为父亲殴打母亲曾向父亲举起枪之后,发誓再也不碰枪的心理。

与这里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对比。


科恩嫂Frances McDormand凭借此片摘得奥斯卡影后,实至名归就在于,这个角色非常难塑造和把握,而她的表演亦无可挑剔。

女主角Mildred的角色,是双面的。

她强势、强硬,易怒、咄咄逼人。但你不能忽视她也有柔软的一面——

影片开头,她站在广告租赁处的窗前,把一只仰着挣扎的虫子翻转回去的动作;

对在广告牌旁边突然出现的小鹿,她那充满怜悯又温柔的话语;

面对警长突然喷出的血,她那声下意识脱口而出的“baby”。

是的,作为女人,她强势、偏执、蛮横、过激,不温柔也不可爱。但是,在你评价她之前,请认真想一想,她经历过什么,正在经历什么,如果你是她,你能不能做得更好。

再来谈宽恕。


我想起了去年的江歌案。

从不追热点的我,当时还专门为了此案发表了一篇文。

最后的审判结果我不想再作任何评论。


说一句“Move on”多么简单。

可是坐在观影席的我们,根本无法真正代入受害者或者家属的身份。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深受——只有当受害者表现强硬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同情受害者。

对女儿的死, Mildred是内疚并且自责的。

最后一次见面与对女儿激烈争吵时的回答——“是吗,我也希望你半路被强奸”的负气话,成了她这辈子挥之不去的一道伤口。

女儿最后被奸杀的这个打击,对她有多大?

我看到这个内心带着愤怒又自责的绝望母亲,精神崩溃到一人分饰两个拖鞋娃娃的角色,以此来暗示自己要坚持下去。

你是不是有一丝觉得,女儿惨死,她坚持找出真凶、不顾世界的反对,是因为她诅咒了自己的女儿?

不是的。

还是那句,这部电影不是这样看的。


这里做一下人物剖析。

我们来思考一下,本片的受害者Angela,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儿?

在影片里母亲的回忆中,我们看到,Angela夜不归宿、桀骜不驯、放荡不羁,还经常吸毒。美国的教育方式和开放程度异于中国,但哪怕站在美国教育文化的立场上,Angela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坏女孩。

最直接的人设体现在哥哥冲她喊的那句“你能不能不要老是像个小贱人。”

这里的“贱人”,用的不是“bitch”,而是“cunt”。

大家可以查一下这个词的中译,感受一下它的暗示,就会明白了。


女儿生前与母亲的关系并不融洽,但这些矛盾并不足以证明,是母亲或者女儿任何一方的单方面问题。

父亲直捅母亲心窝,说女儿生前曾抱怨母亲,并且打过电话表达希望搬去父亲那里,但这并不代表父亲比母亲好,更不代表母亲要为女儿的死负上责任。

什么样的母亲,会比一个会家暴妻子的父亲更糟糕?

更不用说他离婚后找了十几岁的小女友,还烧掉了前妻为女儿伸冤的那三块广告牌。


影片的目的不是为了揭露她究竟是不是一个好母亲,也不是为了证明她坚持找出凶手是否因为自责,而是隐喻现实生活中对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反思。


题眼2
善  良


三个片断非常直接又精准地表达了这个题眼——

1.当警长突然喷血,女主角Mildred下意识脱口而出的那一声“baby”。

2.当警员Dixon被烧伤之际还不忘把Angela的案卷救出来的那一份勇敢。

3.当Red知道病友就是打伤自己的Dixon后内心一番斗争之后还是递给他的那杯橙汁。


题眼3
和  解


三个题眼中最难揣摩的一部分。

我用三个主演的角色来作诠释。


女主角Mildred

她与警长的和解——从在审讯室警长忽然吐了一口血的时候她的那一声“baby”,到在秋千上她与警长那翻嘴硬的对话,再到最后得知警长死亡后面对警长妻子时的情绪,这些是一个个递进的过程。

毕竟,放下伤痛,不可能是某一个事件和情绪触发的那一瞬间。


“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这句经典台词,是在非常讽刺的情况下出现的。

说话者,是女主角前夫的那个傻白甜小女友,而她,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讽刺到极致了对吗。

可是我看到了,女主角放下了手中的酒瓶。

她与世界为敌,也最终与前夫、警长、警员一一和解。


可是其实我们都明白,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跟自己和解。

你看,除了她,其他人都继续如常生活,甚至为了不那么难过希望尽快忘掉这个惨案。

连哥哥也在车上带着不满的情绪冲母亲说,谢谢你,总是提醒我,妹妹不在了。


回想电影的每一个情节,我始终没有看到暗示她与自己和解的任何细节——直到影片最后一个画面,她都还在犹豫着要不要跟Dixon一起去干掉那个同样是强奸犯的罪犯。

——“你确定我们还要这么做吗?”

——“我不确定。我想我们可以在路上决定。”

你看,既真实又残酷的生活,在电影落幕之后,活生生地就摆在我们面前。



警长Willoughby


他死前留下了三封信。

这三封信,既是他对世界的告别,也是和解。

身患绝症的他,在开枪自杀的当天,带孩子去河边游玩,与妻子在林间做爱。

那三块广告牌,使他最后的日子过得暗淡不已。

关于他死前给女主角写的那一封信,你读到的是什么呢?

他为她支付了下月广告牌的租金,并且用带着报复性的语言告诉她,在他死后,镇上的人们势必会为难她。

——“虽然我的死与你无关,但人们并不会这么想,但愿他们不会杀了你。”

我当时也有那么一刻,以为这是单纯的威胁和纯粹的报复。

马上又隐隐觉得不对。


他的确是为了让女主角在他死后承受一些责备,因为对这三块广告牌,他当然是气愤的。而这气愤也是合理的。

可是我会换一个角度看,他其实是在帮助女主角——他支付广告牌的费用,还有一个目的是,想帮她找到凶手,因为他死之后,还会有下一任警长上任,广告牌还在,下一任警长就不能视而不见。还有他那略带威胁语气告诉她镇上的人会为难她的言外之意,其实是不是,他希望无论凶手何时浮出水面,碍于人们的压力,她能早点放下过去?

在我看来,在他死之前,他已经和女主角达成了和解。而嘴硬心软的女主角,其实也在心里与他达成和解了。

他们互相理解了对方的处境,只是蒙着眼的观众,没有看穿罢了。


你问我是怎么看穿的?

“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警员Dixon


Dixon这个人物,怎么说呢。人物角色比较特殊。他是一个无法接受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所以他通过排斥同性恋这个群体来进行自我否定。

这样的自我否定是什么样的冲突?就好比人们往你手里塞了把枪,你心甘情愿举着枪,对外开枪却等于是杀了自己。(参照《乌合之众》中,组织化群体的信仰与宗教形式的心理特征。)

这种冲突,看似最波澜不惊,却最波涛汹涌。

所以,Dixon与他人并不存在直接的矛盾和冲突,而自我冲突,最难调和。

我并没有觉得,在看完警长死前给自己写的信之后,Dixon与那个冲突、暴戾的自己已经达成了和解,但是在看到他烧伤之际还不忘把Angela的案卷救出来,再到他明知道纵火的人是女主角还是帮她寻找凶手,以及影片最后一幕他和女主角同样在犹豫要不要干掉那个同样是强奸犯的另一个罪犯的时候,我内心是温暖的,这一帧帧的画面,都是他在慢慢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啊。




关于剧本

题眼之后,说说剧本。


看完这部电影,很难不让人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

开个小差,影片中饰演哥哥的男演员Lucas Hedges,正好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男主人公的哥哥Joey的儿子Patrick。


《海》我记得当时是在家看的,连着看了两遍。然后才体会到那种隐隐又经久不散的伤痛。

那句经典影评,依然印象深刻——

“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


看这部电影的感受,有别于《海》的那种破碎的美丽余伤。

这部电影,冲突明显,暴力直接,有绝望,有温暖,有笑点,有转折,而它把所有的大悲大喜拍得非常含蓄又温柔,总结性说就是四个字——哀而不伤。


剧本最让我折服的是,它非常真实。

然而这种真实,又不是这么直接地呈现出来的。


首先,剧中的人设并不明晰。所有的人物关系里,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好人和坏人,在这里,善恶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所有好人都有坏的一面,而所有看着很坏的人,却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时。

其次,剧中的因果非常混沌。每件事的行为结果是不确定的,不可控的,被很多因素左右。生活不就是这样?你想做好事,结果可能导致坏事。你伤害了别人,不一定会受到惩罚。但你最终受到惩罚,可能是因为你想做一件好事。

再者,剧本没有给你直接的因果,也不会做道德的批判,在影片结束都没有给观众一个想要看到的结局,而对生活和人性的展示,从头到尾贯穿所有的镜头和台词。


编剧塑造框架的功力体现在,全片所有的镜头和台词,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很多信息是交替论证、互相揭露的,但这些信息又是不明显的。比如,贯穿题眼的伏笔埋在影片的开端。女主角来租广告牌的时候,租赁办事处的职员正在读一本书——《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难寻)

剧本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一部电影,我始终认为剧本才是灵魂,所有的最佳群像表演都应归功于剧本。

台词出众的剧本就怕人物“干瘪”,表演出彩的人物就怕故事内核过于粗糙。


马丁•麦克唐纳,这个在1996年就获得影评人戏剧奖的“最有希望的编剧”,在经历了作品获得业界的数次提名之后,终于凭此片获得了第75届金球奖的最佳编剧、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第7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一次,他用冲天戾气和负能量熬出了一碗悲喜交加的心灵鸡汤。扎实的剧本框架,可控的剧情发展,真实的人物塑造,含蓄的戏剧张力,饱满的情感空间,编剧对人物的处理和拿捏,导演对剧本的平衡和掌控,这样一个作品,堪称一场文学上的艺术盛宴。

开放式结局使影片的意蕴再度升华了。

所有隐喻和思考,就不继续往下写了。

就此停笔,艺术的魅力文字呈现不全。


电影最怕,过度阐释。

向艺术品,再度致敬。


三块广告牌,三个人物,三封信。

无比感忭这场文学上的艺术盛宴。

但愿这不是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607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047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496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0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00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7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83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35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43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44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12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09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81评论 3 30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3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83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16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