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价值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基础教育课程力图培养“整体的人”的目标;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恢复个体在支持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构成人的整体性存在。什么知识最重要?学术性知识所引发的非学术性知识对成长中的孩子最重要。所以课程建设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
“整体的人”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国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作出的最低限度的、共同的要求,并不规定课程的具体内容。只有当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经验融化在一起,知识才能与个体发生意义关系,对于个体生命的建构发挥作用。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等着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有手段性价值,也具有目的性价值。这对学生的精神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首先有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从而培养人格的统整的人。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的世界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世界的理念对于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使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的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构建的场所, 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回归生活的课程就是要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中强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个人知识又称为默会知识 。新课程要求在知识的传授中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个人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参与, 要与学生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培养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发展民主建设的能力,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发展根基。
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变成个人的知识,课程体系因而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才能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 。
课程的知识不是普适性的和既定的结论 ,应该是教师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 、直接经验也要成为课程的内容的有机构成部分,师生共创意义的资源和材料。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班级的特定场所内,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传统习惯、 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课程改革要关注学校的文化,其中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