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稻盛和夫的《活法》,感受颇深。
其中关于“愿望的强烈程度”、“描绘理想的彩色蓝图”、“有意注意”。
愿望的强烈程度,即对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渴望程度。
稻盛和夫描述这种程度:“愿望强烈的程度,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时不断地思考,透彻地思考。”
“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
看到这的时候,我感觉就在问自己对写作的热爱程度是多少?
没法回答,但是我知道没有达到那样强烈的程度。
描绘理想彩色的蓝图,是指全面的思考实现理想的整个过程,具体的每一步,每个计划的实施,最终实现理想。
看到这时,我又停了。
片刻的描绘了一下写作的蓝图,发现这真的不是个一时半刻就可以思考清楚的。
这和愿望一样,需要透彻的思考。
然后就在想,如果想不清楚呢?
难道就要一直思考吗?
我想起了那句话:“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先停下,想清楚了再去做?还是不想保持继续做?
““有意注意”是指有意识地加以注意。也就是有目的地、认真地、把意识和神经集中在对象上。”
后又去百度了一下。
“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想起了元认知能力,相当于一个第三视角监督意识集中于一件事情上。
还看到一个解释:“有意识到将意识注入”
看到这时,我开始有意识的思考自己的意识,有那么一瞬间,我居然从外部看到了自己!
那一瞬间非常短暂,说不上来是什么感受。
不知道以前有没有过。
可能有过,但是没注意过。
也可能没有,这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么细微的瞬间。
神奇又疑惑。
还有一瓢,读《认知驱动》时得到一个基本定律:一切事物都会自然“熵增”。
看到当即联想到《十三邀》里的一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伟大的马克思说的。
这两天,看这些意识流层面的东西,感觉自己的思想深受冲击。
那些来自底层的定律、精神领域的东西,强烈的吸引着我。
我真的想找个安静的小屋,一本一本的翻读。
又想起作家陈传兴先生说:
“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每分每刻都能有新鲜激进的发现”
“头五年,每天都是在撞山壁……就算回到家里,你还是永远不停的啃,不停的啃”
每天输入“能量”,每天都在得到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