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小语课程团队共读群里读着《大概念教学》这本书。这本书是这学期小语课程的学习课本。
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一天一天地打卡,按照进度写着读后感。共读群都是自愿加入的。完成打卡也是完全自愿的。
8月10日,新学期新网师的小语课程开始选课了。我毫不犹豫地继续报名参加了本期课程的学习。这不,第一次预习作业来了。原来作业就是读暑假里读的这本书。
01梳理
这次作业要对《大概念教学》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进行梳理。我以要完成预习作业为任务导向,开始了学习。
我将每一章的内容制作成了思维导图。
在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这一章中,作者明确指出:在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牢固的桥梁。
核心素养的精髓在于真实性,即能将学校所学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去。这就要求从教专家结论转向教专家思维,变“宽而浅”的学习为“少而深”的学习。形成专家思维的标志就是理解了大概念。大概念教学就像滚雪球,通过不同的案例和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
什么是深度学习?笼统地讲,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就是“有深度的学习”,但到底什么是“有深度的学习”?做更难的题是不是有深度?学得更多是不是有深度?事实上,深度学习与前面我们所说的“真实性”是密切相关的。
富兰和兰沃希(2016)18将深度学习定义为“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和运用新知识”。
刘月霞和郭华(2018)32则认为深度学习就是“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因此,深度学习和 真实性学习(authentic learning)的概念内涵是相通的,都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
何为大概念?大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和大概念配套的动词是“理解”。要正确理解大概念,就要理解大概念的“大”和“概念”。
理解大概念的“大”:威金斯和麦克泰格(2017)特别指出,大概念的“大”的内涵不是“庞大”,也不是指“基础”,而是“核心”。这里所谓的“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
因此,大概念不仅要打通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学习,还要建立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学科学习会因为有了大概念这个固着点而被赋予现实意义,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持久。
不仅如此,大概念也是学习的自我生长点,学生靠大概念自主学习的内容远比教师能讲的多,并且在他们的未来持续发生作用。”(刘徽,2020a)
02思考
我们自己在学校内学到的哪些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在运用?哪些语文知识很少用到,甚至没有用过?
在生活中常用的语文知识:
能运用识字进行各种阅读活动;(含阅读书籍和阅读生活中的各种文字)
能在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与人们沟通交流自己的思想;
能运用学习的写作知识进行各种写作表达;
在生活中用得较少的知识:
学习的汉语拼音知识,在生活中很少用到。
背诵的各种古诗词,在生活中用得较少。
背诵的文言文,在生活中用到较少。
03追问
结合新学期的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或第二单元,追问:这些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用吗?有什么用?
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有《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等文章。另外有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以及语文园地的学习。
所选文章都是大自然中的景色,引导学生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让孩子热爱大自然,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这些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对大自然产生好奇、热爱。同时,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对大自然进行描绘,抒发情感,表达感受,陶冶情操。
04反思
(1)关于真实性。
钟启泉提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核心素养区别于应试学力的最大特质在于真实性。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钟启泉,2019)
何谓真实性?真实性指的是“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也就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我的理解就是在真实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后,能想出多少个解决方案,最后选择最优化的方案去去解决问题。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有哪些呢?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2)关于“惰性”知识。
学科知识成为单一的存在。也就是说,学生似乎只在某个学科和单元内才显示出学会了这些知识,一旦出现了这些学科和知识,这些知识似乎就很难被激活,怀特海(2016)称这样的知识为“惰性知识”。“惰性知识”真的很懒惰,它们只是顽固地在某个学科、某个单元,甚至某节课里待着。
学生的学科知识痕迹太重,惰性知识很难再单元与单元之间迁移,也很难在学科与学科之间迁移。也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之间迁移。考完试后,写在试卷上的知识更加具有惰性。
在学校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我们很难调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
“专家思维”“复杂交往”两大素养群是支撑解决真实性问题的两大支柱。
这使我联想到20年前,树人小学开展的小课题研究课程。现在想来,这门课程就是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课程。它跨过单一学科的壁垒,让孩子在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答案。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
我曾经带领着孩子们在生活的三峡广场提出了问题:从大山里移栽到城市的古树,能生活得好吗?孩子们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我带领着孩子们去实地调查,走访,观察,记录,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小课题的研究中。这就是跨学科的素养发展的学习,也即现在所说的“超学科学习”。
(3)关于素养
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提出解决方案?
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否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事实上“素养”就是指能在真实性情境中解决问题,使知识不再具有“情性”。
正如威金斯(Wiggins)和麦克泰格(McTighe)所说:“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威金斯等,20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