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用户体验而设计
正确的产品形态应该是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的,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就是在开发产品的每一个步骤中,把用户列入考虑范围内。在实际的产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不得不在各个方面做出妥协,而“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考则能保证这些妥协不是随机决定的。
作者将开发过程分解为5个层面,分别从下往上是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
产品设计是自下往上建设,每一个层面都是由它下面的那个层面决定。但是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较高层面的一些决定有时候会反促成对较低层面的一次重新评估,因此最好方法是上一层的工作在下一层工作结束之前完成。
1、战略层
战略层由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两部分组成,即我们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和我们的用户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对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了解公司和用户双方的需求。
产品目标:
要制定产品目标,避免描述的太过宽泛或太过具体,要在宽泛和具体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在充分了解问题之前就得出结论。还需要制定产品目标的成功标准,有些成功标准可通过产品直接获得,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功标准都必须由网站获得。
用户需求:
了解用户需求,首先要做的是了解用户是谁?为此需要根据各种特征对用户进行细分,定义出产品使用者的不同角色可以帮助你区别并分析他们的各种需求。不同的用户群会有不同的需求,有时候甚至这些需求是矛盾的。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用户研究,收集必要的信息来了解用户是谁,并创建虚构的人物角色,能帮助我们在前进的每一步都记着用户。
战略应该是设计用户体验的起点,但不意味着在项目开始之前,战略就完全确定了。战略应该是在后续中,可以演变和改进的。
2、范围层
用文档来定义产品需求,这样你才能知道你正在假设什么,不需要建设什么,从而避免项目失控的情况。
当你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维持现有产品时,你经常会忘掉哪些是真正的限制条件,哪些是为了简化产品曾经做过的选择。让企业各个部门的人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是一种打开设计人员思路的方式。
撰写功能规格说明时,注意三点规则:1、乐观;2、具体;3、避免主观的语气。我们可以量化的定义一些功能,来避免主观性。
内容需求应该提供每一个特性规模的大致预估。
尽可能早的确定某个人来负责每一个内容元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已经有大量内容的项目而言,建立一个记录内容的内容清单,这样团队的每个人都能确定的知道他们设计用户体验需要做哪些工作了。
解决管理层之间的争论的最好办法是要求“制定战略”,关注战略目标,而不是各种实现的手段。
3、结构层
交互设计关注于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这些用户行为。
使用人们熟悉的概念模型,会使用户很快适应一个不熟悉的产品,概念模型在用于交互设计的开发过程中保持使用方法的一致性。
有效的错误信息和容易自我解释的界面可以在错误发生后帮助用户纠正,在系统以及无法给用户实时纠错的情况下,应该为用户提供从错误中恢复的方式。
对于产品而言,信息架构关注的就是呈现给用户的信息是否合理并具有意义。
结构质量最重要的标准,不是“整个过程需要多少步骤”,而是“用户是否认为每一个步骤是合理的”,以及“当前的步骤是否自然的延续了上一个步骤的任务”
受控词典:标签、描述和网站使用的其他术语“使用用户的语言”并且“保持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4、框架层
结构层看到的是一个较大的架构和交互的设计,在框架层,我们的关注点几乎全部在独立的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将产品特性和人们在真实世界中曾有的经历建立联系,听上去有助于人们掌握“哪些特性是什么”的好办法,但如果不能揭示特性的本质,反而使其更加混淆。
界面设计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选择正确的界面元素,这些界面元素能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的任务,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他们容易被理解和使用。
成功的界面设计是那些能让用户一眼就看到“最重要东西”的界面设计,而另一方面,不重要的东西不应该被注意到。
线框图:通过安排和选择界面元素来整合界面设计;通过识别和定义核心导航系统来整合导航设计;通过放置和排列信息组成部分的优先级来整合信息设计。
5、表现层
产品视觉设计简单方法:视线首先落在什么地方?
用户眼睛移动轨迹的模式特点:首先是遵循一条流畅的路径,而不是所有元素都在吸引注意力,导致眼睛跳来跳去;其次,在不需要用太多细节来吓倒用户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有效选择、某种可能的“引导”
视觉设计时,使用对比来制造差异性,吸引用户注意力。
产品内部和外部(企业内),设计元素和风格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