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荒马乱的高考志愿在父母亲戚们的絮叨中落下帷幕,空间里四处可见的埋怨和感慨也终于告一段落。
曾经发誓非政法不读的女孩在父母的压力下填了师范,立志悬壶济世的少年不得不屈从社会潮流报考财经,一心想读中文的女生最终报了外语,厌恶文学的却因为就业,放弃历史专业而报考汉语言……
曾经鲜活的脸庞在这短短七天内染上了迷茫与困惑的阴翳,单纯的少男少女们迎来了社会送给他们的第一份礼物,大多数人选择弯下腰接受。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再直起来了。
百日誓师时,谁都可以大声喊出自己的理想,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可一旦毕业,我们却不得不忘掉当初的壮志豪情,屈服于父母与社会的期待,跟随大众潮流,为热门专业再添一把火。高考的结束只是社会生活的开始,从选择大学和专业开始,我们的生活就已不仅仅限于自己了。我们开始承担社会的眼光,而对个人价值的衡量也变得更加物化和直接——名校、名专业、好工作、有房有车……也许从高考结束开始,我们就已经走上了一条为了别人眼中的妥善与完美,压榨自己的爱好与快乐的道路。
这是我心中最可怕的事情。
等待录取结果的日子里,收到了斑马的书。它和流行的“成功励志学”不一样,它更像一部 社会的启蒙书,撕破了如今风行的虚伪的矫情面具,冷静地诉说着社会中的真相。不像鸡汤那样打着“温暖治愈”的名头卖弄情怀,可是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对女性的关怀和鼓舞。她讲着他人的故事,也诉说着自己的理想。
看到《拒绝从众的“不合群”者》里,斑马感慨每个时代的偏离者都在当时的社会里步履维艰,我也心有戚戚焉。
就像斑马是被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打动,我喜欢上鲁迅,从来不是因为他那几篇在教科书上被解剖得面目全非的文章,而是他在《呐喊》的自序。他是铁屋子里最先醒来的人,是时代的偏离者。独行的寂寞如毒蛇缠住了他的灵魂,他曾麻醉自己,想沉入麻木的国民中去,可最终还是选择独醒独行,以笔为鞭,笞挞黑暗的现实。
他的一生活得艰难,可我不敢想象缺失了鲁迅的近代史。
古往今来,遵循自己的心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里到处都是明着暗着的绊子,到处都是明里暗里的有色眼镜。高考也许是人生里最后一次相对公平的竞争,成功与失败都有数字衡量,每一分努力都能有扎实的回报。而在踏出象牙塔后,面对生活中太多的不可抗因素,从众成为了最轻易的选择。
原先分明的棱角被磨平,生命里有了更多的服输和认命——因瞻前顾后而背叛的初衷,因害怕落败而放弃的冲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的个性……曾经的血气方刚与英气飞扬就这么被交给他人或自己的虚荣来主宰,交给世俗的规则来管理,生命也变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贝,失去了海的声音。
这是大多数人的结局。可我希望不是我的。
我不想像一个断线风筝那样随波逐流,被劫持地混入更多的黑压压的“断筝”的队伍,浑浑噩噩地度过面目模糊的一生。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赝品,还没绽放就已经开始溃烂。也许许多人都在自知或不自知的状态下过着这样的日子,可我希望斑马的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从模糊的生活里逐渐看到清晰的自己,从容一点,超脱一点,少一些自我的束缚和烦恼,然后选择一种更好的活法。
也许这个功利的世界专治各种不平和不服气,也许我的想法还充满了少年的稚气,但我希望我可以病得久一些,哪怕被时代改良,也只是个不成功的半成品。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回首,看着18岁的自己说出的豪言壮志,不会为自己的面目全非而感到惭愧。
毕竟,社会有折磨你的本事,可我有拒绝认输的权利。
希望我可以一直活得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