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成长,源于另一颗心的滋养。
三、合而为一:依恋、具身的心智和觉察性的身体
大脑是被身体囚禁起来的观众。
整合自我的各个维度(躯体、情绪、表征的、反思的、觉察的)和在大脑分别独立的区域(左脑和右脑、皮质和皮质下)之间建立相互的联接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作为安全依恋历史的结果和依恋取向心理治疗的目标,这种整合既可以促进具身心智(心智过程根植于身体和世界的互动,离不开身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的主观体验,也可以促进觉察性身体的主观体验。
我们思考和感受的途径是“通过鲜活的身体生发、形成并赋予意义”(生活中我们体验到这句话的例子:爱人送给我心仪的礼物,身体状态轻松,面部表情愉悦,赋予意义,爱人心中有我)。
有些个体通常被描述为(或多或少)是“脱离身体的”。身体如何发挥功能,或者从外面看上去身体是怎样的?可能是重要的。同时身体内部有什么感受和感觉,则永远不重要。对于这些个体,治疗就是要帮助他们重获感受性,使感受性的身体成为自我内在的、本质的部分。
有些个体居住在“没有心智”的身体里。他们的身体统治着自我。情绪和记忆主要通过以身体为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当情绪和记忆变得不可忍受时,隔离这些情感和记忆的躯体在心理上被抛弃了:离开身体——解离——提供了“无处可逃时的逃离”。治疗就是“觉察身体”,有一个让心智安住进来的身体,以及有一个能接受身体的信息从而变得富有活力的心智,帮助患者临在当下。
治疗师的作用:促进患者的整合,对来自他们的全方位的沟通交流,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无论是他们通过身体、情绪还是言语传递出来的,我们都加以识别,并通过调谐的方式给予反应。这种“全方位”的接收和反应,可以帮助患者发展出他们的能力和整合的体验——是关于身体和心灵的能力和体验,这是他们在最初的依恋中没能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的。
回归大脑
探索依恋、具身心智、觉察性的身体的整合,需要回归神经科学的研究。
一是关注大脑加工过程。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无论从进化的进程,还是个人发育的角度,大脑的“高级”结构(皮层或左半球)都是建立在“低级”结构(皮层下或右半球)之上,并通常受这些低级结构支配。与这种模式的影响出于一致,相比自上而下的流量而言,神经元自下而上的“交通流量”更为“繁忙”例如从杏仁核(恐惧反应)到皮层(恐惧管理)的方向。这些事实支持了心理治疗中一些相对应的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始终将临床工作落实在支支撑着行为和想法的身体感觉和情绪上。这些研究结果也支持治疗要聚焦于治疗关系中那些非言语的、主要由右脑支配的维度,这些维度是通过所感觉的、所感受的、所体验的以及所作所为表达出来的,而非通过言语表达。
二是关注信息来源。从皮层发出至杏仁核的神经作用,主要是由皮层的前额叶中回,而不是背外侧前额叶发出的。前者是将大脑输人信息进行情感调节的整合器,而后者(是“理性心智”)专门处理意识层面的问题,主要涉及言语信怠的加工。背外侧前额叶与边缘系统之间缺乏联系的事实(很大程度上),其临床的启发在于,仅仅和患者一起思考那些难以面对的情绪并诉诸言语一特别是创伤的患者是有用的(随后详述),但又是不够的。
三是提升身体层面的觉知。我们需要通过帮助患者注意自己的内在体验,来激活他们的前额叶中回,尤其是身体的体验,其中可能特别是呼吸。让这些患者把心智的注意力引向躯体,也许和他们的意愿背道而驰,但是这种关注是提升他们情感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效资源。这种内感受注意是觉察的一种形式,这种觉察能够帮助患者落实在此时此刻,进而有可能对痛苦进行调整,这些痛苦与他们创伤性的过去和令其恐惧的未来有关。请患者列出他们自己身体上的感受,能够让皮层用于加工那些皮层下(即躯体的/情感的)痛苦体验的能力参与进来。这一过程是把患者邀请进来,去观察这些体验,而非简单地与这些体验认同,被它们压倒而感到不知所措。在身体层面觉知的提升,以及越来越感觉到感受可以是痛苦的,但不是不能忍受的,便为先前解离的体验在意识层面得到加工和整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大脑的表征性可能扭曲了现实。回想一下皮质的分层化功能理论:下面的三层加工当前来自感官和身体的输入信息,而上面的三层则基于以“恒定表征”方式储存的记忆,对即将而来的体验进行预测,这些表征可能会错误地表征当前的现实。这里的一个临床启发就是,为了让患者松开这些恒定的错误表征(例如,过时的内部工作模型)的掌控。部工作模型)的掌控,我们就需要培养患者对此时此地的体验进行觉察性的注意。通过帮助他们就是“回到自身的感觉”,从而减少了这种可能:在大脑各层级中逆流而上的有关当前体验的信息,被顺流而下的记忆和预测淹没了。
五是练习心智化的能力。一些神经科学的发现直接涉及到心智化和觉察。对于前者,研究发现表明,心智化不仅激活了前额叶皮层,同时也激活了杏仁核。其中的意义在于,为了让患者真正练习心智化的能力,就需要他们在感受那些痛苦感受的过程中,同时去处理那些痛苦感受。否则,只能带来“假性心智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有关痛苦体验进行言语化——是外显心智化的重要特征一能够降低这些痛苦体验对于神经系统的影响:当被试看着令人悲伤的画面形象,同时接到指示对这些画面进行描述时,他们杏仁核的激活程度远低于那些仅仅看到悲伤画面而没有接到言语描述指示的被试(看电影哭出来的观众)。同样,也有研究证实,对困难的情绪体验进行“重新评价”和“重构”(具体怎么做?),可以调节杏仁核的反应。这些研究都支持整合一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治疗取向:看上去,当左脑/皮层资源(语言、解释)被动用起来,参与对右脑/皮层下的体验(基于躯体的感受)进行实时加工时,情绪调节的能力确实随之得以加强。
大脑研究还显示,通过觉察性关注呼吸过程中的身体,情绪调节的能力也可能得到提高。研究发现聚焦于呼吸的冥想练习者,大脑皮层在增厚,特别是脑岛。这有利于整合想法和基于躯体的感受,促进我们拥有感知自身情绪的途径,以及对他人进行共情的途径。绪的途径,以及对他人进甲共有日的
广而言之,将意识层面的觉知引导到自身体验的某个特定方面,能够引发和这些特定体验相关的脑区放电。
当觉知反复聚焦于这样的体验时,就能够建立起新的突出链接,其结果最终实现“皮层的重建”(目标)。这一点的临床启发在于,通过反复地聚焦和连接起来患者体验的不同方面一—躯体的、情绪的、表征的,等等一我们能够帮助在患者的大脑中建立起新的联接。这种联接性就是心理整合在神经系统内的体现,我们希望通过与患者建立治疗关系来促进这一整合过程,这种治疗关系要比当初塑造患者的关系更具包纳性和合作性。
要帮助患者尽最大可能使用我们一直试图提供的新的依恋关系,那么理解早期依恋关系的多种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那些安全的以及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理解照看者如何使安全的依恋关系成为可能,能够帮助我们调整自己对患者的反应方式,以促进患者的整合和安全感。理解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多样性,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出患者那些在最早的依恋关系中没有空间可以容纳的体验一—并对这些体验提供我们的反应,能让他们最终的整合变得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