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辞世。不出意外,网上又有一些公知、大V大放厥词,恶意贬低叶先生的为人和成就。比如认为叶先生的学术成果仅算“中等”、“可能也就是一个普通教授”水平。又如拿某学贯中西、被其妻认为做人做事有点刻薄的大学者40多年前对叶先生的评价为证,说叶先生西学功底浅薄。还有说应称呼叶先生为女士,不应称为先生。究竟应该如何公正评价叶嘉莹先生?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从事诗词研究教学的名家大家很多,但少有像叶嘉莹先生这样研究和创作都取得丰硕成果。
一些名家大家不会写诗词,哪怕是及格的诗词。我实在不能想象,当他们在大谈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时,却拿不出自己写的哪怕一首相同风格的诗词作品,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窘状。而叶先生在教学和写作中,却可以随口以自己诗词作品为例。即使偶尔能够读到及格线以上的名家大家的作品,也大多充盈着老干气和学者气,少见诗词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而叶先生的诗词,继承了杜甫诗史的传统,记录了一生苦难,也记录了一片丹心。
第二,从事诗词研究教学的名家大家很多,但少有像叶嘉莹先生这样知行合一地用生命传承和践行前代的诗魂。
一些名家大家研究传播诗词,或许著作等身,但他们只是把诗词当作“为稻粱谋”的手段,从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其研究对象风骨、风范、风神的映照,甚至严重脱节、分裂,让人觉得心口、言行不一。就像思政领域某些台上引经据典、台下不信马列的专家教授那样。而叶先生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诗路和心路历程佐证了古典诗词对当代人心的感发、疗愈作用。诚如叶先生自称,没有诗词给予的支撑和抚慰力量,饱尝苦难的她活不下去。她真的把诗词当作信仰和生命。
第三,从事诗词研究教学的名家大家很多,但少有像叶嘉莹先生这样不遗余力地、紧接地气地推广诗教且影响遍及海内外。
很多名家大家,他们的诗教影响力主要限于大学校园,而叶先生的诗教,不仅嘉惠学林,还泽被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叶先生让死的硬的冷的学问变成活的软的暖的,不像某些学者那样钻故纸堆,炫耀博学,而是让诗学落地、切肤、入心。毫不夸张地说,当代要再找出成就和影响比肩、超越叶先生的诗教名家大家,应该没有。
第四,从事诗词研究教学的名家大家很多,但少有像叶嘉莹先生这样毫无保留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奉献祖国。
作为长期漂泊海外的游子,叶先生深知古典诗词的根脉在中华,很早就希望回到祖国传承诗词文化。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一大批学子走出国门留学海外之时,叶先生就强烈希望回到祖国从教,最终得偿所愿。这让我想起当年的钱学森。为弘扬中华诗教,她捐出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迦陵基金。叶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怀,不知今天那些以身在中国为耻,以润出美国为荣的所谓高知、公知当作何感想。
如果我说的以上四点还算中肯,你还会认为叶嘉莹先生成就平平吗?斯人已去,风范犹存。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传承者,我希望能够沿着叶嘉莹先生所走过的道路,为中华诗教尽一点力量。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纪念。
最后,附上本人于今年初撰写的题叶嘉莹先生联:
萍蓬半世,葵藿寸心,想天降百凶,方见下笔有屈杜苏辛之才气;
桃李满门,桑榆余照,欣声闻四海,咸知论诗以兴发感动为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