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14岁男孩与5岁女孩的妈妈,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刻开始,就阅读各种育儿书目,都说大宝“照书养”,然而真正实践14年以来,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前的“优生”到现在的“忧生”(都是我心目中的),有一种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挫败感,好在自己有意识所有问题的发生,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机会,所以养育大宝的“痛苦”让我开始进行自我探索,透过学习心理学开始去了解自己和孩子,在几年的实践中有了一些内生的体悟,进展依然缓慢并且容易反复。
昨晚出差回来,抽时间回看了老师推荐的《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更明白了根源还在我己:着眼点太小、关注点狭隘是我最深刻的感受,孙秀梅老师分享的观点让我能够站在一个系统的视角来观察,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启发,突然有了一种通透的感觉。
之所以说有更系统视角,是因为孙秀梅老师从时代的背景,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作为切入点,多次提到习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在这之前我从未关注过),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时代,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在我们10年前鲜有听闻的名词,如今不绝于耳。
科学的迅猛发展,在提示着我们需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而培养人才就是需要从教育入手。
21世纪需要怎样的人才?
1. 有道德心、同理心、责任心;
2. 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3. 获取信息的能力;
4. 跨学科的能力;
5. 合作、协同、交流;
6. 运用现化化手段去工作的能力。
(以上能力总结自: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当我看到这几项对未来人才要求的能力,不禁开始复盘目前我的孩子这些能力如何,如果其中一项能力可以去撬动其他能力是什么?作为家长在这些能力培养上我可以做的是什么? 我想到的第一步是可以找“时机”(没错,是要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孩子做一个平衡轮的复盘,让我们可以彼此交流想法,也可以探讨适合孩子的培养方法。
(如果换作孩子自己打分,他应该对自己都是满分,他称这叫“自评”) 我初步考虑从“合作、协同、交流”入手开始培养,因为那是孩子擅长的地方,一定不再从短板入手补,而要发挥长处,让短板不发生作用。
从一个误区到孩子培养的铁三角:
虽然我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我不够清晰的是家庭教育的角色,也许是自己做不到个性化的培养孩子,因此都寄希望于老师可以关注到孩子的需求,忽略了学校的客观现实。
听到老师说到各个部分的角色和功能的时候,脑海里就下现了下图:
想到三角形,是因为三角形足够稳固,也提醒我做好家庭教育的这块基石。 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老师在讲解之前问了一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我想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认为自己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理解,在孩子心里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他信赖的妈妈,因为过去我总容易站在“妈妈”这个角色上居高临下的教育他,也因此让我与孩子有了挺多的隔阂,值得庆幸的是,我已经在调整自己,从先关注孩子这个人,再去关注他的学习,这也是我文初所提到的,自己的注意力只在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其他重要部分。
怎样才是更系统的理解孩子呢?
当我将注意力放在“知识”维度的时候,就容易忽略掉其他维度,同时有可能会伤害到其他维度,比如“心理”、“思想”,而00后是“穿尿不湿”长大的一代,他们的自我意识,对自我满足的需求会高于我们那一代,我们会有更多的纪律、责任,也许我慢慢才明白,我们是非常不同的两代人,自我的觉醒是漫长的,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时间。
同时我发现不同维度间其实是有关联的,孩子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要学会知识那是迟早的事,既然过去几年的方法都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不如换一个方式,从身体的关注入手,培养健康的体魄,平时多倾注对孩子的关注,特别是有了二孩之后,有时候会忽略掉大孩的需要,虽然孩子已经14岁,但他的心理年龄会比这个更小,仍然需要我们适度的关注。
特附上家庭教育的五个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家庭教育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使命。
愿孩子更全面的发展自己,愿身为家长的我们可以持续更新自己的养育理念,我们彼此以自己的节奏,永不放弃、更好的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