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原句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原句译文
14.13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14.14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14.15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14.16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我的感悟
14.13 一个人说话恰到好处,火候掌握得炉火纯青;真正快乐的时候笑;符合正义的钱财才取得,这样的人做什么都不招人讨厌。这就是孔子经常说的达到了中庸之道吧。
14.14 ,14.15 这两则都是孔子对几个人的评价。重视礼节的孔子认为聪明的藏武仲不要挟国君是不可信的。孔子对晋文公和齐桓公也有一个评价,晋文公挟天子以令诸侯,霸在王上;齐桓公尊王攘夷,霸在王下。这启示我们诡计未必是成功的唯一通道。如果行事光明正大,也是有可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
14.16 一个人是否做到了“仁”,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的行为和语言来界定。而是要看他的大节,他在历史上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而不是匹夫之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