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么寡淡的标题还会点进来看的人,都是真爱。
放在以前,我绝对不会点进去看。我点进去看的都是“怎么用2万块游遍全国?”“薪水一月7000怎么在五年内变成一月五万?”这种俗不可耐但撩人的标题。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背着行李出门的那一刻,我就问了自己这个问题。
或许旅行也是一场心灵之旅,或者是一个疗程的心理咨询。
我想寻得一个答案,哪怕问题本身就很模糊:我想要什么?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习惯了数据、投入产出比、速成和功利。
在开往西安的火车上,璐璐给我说,估计这一趟要花个八九千吧。我想,好,一次八九千的旅行,换一个答案,值。
然而在西安没几天,我就想说:旅行的意义?bullshit,旅行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并不是说旅行没有价值,没有收获。
而是想说,不要提前限制了你旅行的目的。如果你拿起望远镜只想看牦牛,那么蓝天白云,还有开得正盛的油菜花,你通通看不见。
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这个世界的未知,说不定哪一处风景,哪一个人的话就让你顿悟了呢?
在没有去西安之前,我对西安的印象只有羊肉泡馍和兵马俑。
当我去了之后,整个西安就从单薄的“羊肉泡馍”和“兵马俑”这七个字变成了充满人间烟火的一座城,充满历史感和美味的一座城。
古迹这种东西,看照片和看真迹的感觉真的是两样,看唐汉代留下的人俑,留下的兽面圆瓦,好像在那么一刻,古物和自己之间建立了时空的隧道,古代人们的生活场面在眼前重现,熙熙攘攘,吵吵闹闹,叮叮当当,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站在山上拍风景,拍得下水天一线,却拍不出湖泊的壮阔。
站在峰顶看星空,拍得下夜色一片,却拍不出星辰的闪烁和大风的凌冽。
风灌满袍子,置身山川之中,人是那么渺小,不借助机械,人在自然界简直难以生存。
从时间维度上,往前看往后看,在历史长河的一刹那,我们存在与此,喜怒哀乐,最后随风而逝,想到此,好像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没有什么值得日夜烦恼和焦虑。名利二字,何足挂齿。
看到塔尔寺里的藏民们点酥油灯,磕十万长头,我被触动了。
以前去庙宇,总觉得庙宇明码标价,劝你上香,点长明灯,变着法子收钱,金钱的味道太浓厚了,反而感受不到宗教圣地的气场,以及那种气场带来的心灵宁静。
藏民信仰的虔诚,就像当今社会崇拜的“匠人精神”,执着。
匠人精神之所以难,是因为在成功之前,要长时间地忍耐未知和抵御种种诱惑。
用心将人偶做十年,就能成为厉害的人偶师。
用心将插画画十年,也能成为厉害的插画师。
也许有一句话已经滥大街了,可如今,我才如此深刻地认同:很多事情能否成功,根本谈不上拼智商,拼努力就够了。
就像做产品经理,没有天赋不天赋可言,你现在,拼努力就够了。并且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
“风起时,唯有努力生存。”
来时,朋友就告诫我,那边有少数民族,不安全,晚上少出门。
有的时候,我们会对一些地方和民族的人产生刻板印象,甚至是不好的刻板印象。但是一接触这些人,你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刻板印象效应消失了。
油菜花田旁边有个藏族妇女卖酸奶,也不写牌子,你过去问价格,她就告诉你。并不夸赞自己的酸奶有多么好吃,多么新鲜。五块钱一碗,童叟无欺。你不买酸奶,坐她的凳子等车,她也不会赶你。
西宁到处都是戴着白帽子的少数民族,晚上逛夜市,我还真有点担心,想着绝不能和当地人起什么冲突。
想以前说什么种族平等,谴责美国白种人歧视黑种人,他们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样的恐惧?肯定有,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因为了解而消除恐惧。
想到此,我就知道自己并不比那些美国白人强,并不比他们更加包容,我们是一样的,而我们消除恐惧的方法就是:去了解,而不是去杀戮。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旅行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思考。
有些观点我们一直持有,并没有质疑它的正确与否,直到发现有不适用的地方,或者有人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反对,我们才回过头来看,是不是这个观念错了?旅行提供了反思的契机。
旅行让我们从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模式中脱离出来,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检验我们的想法,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我们的思维体系。
不要试图在一开始就定义旅行的意义,不要去限制自己思考的范围。
旅行,带上眼睛、耳朵和好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