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学习、思想、生活和为人处事。而当我们用心去领会这本著作的时候,也同样从中感悟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每次看到它,就仿佛和孔子在谈话,让我十分受益匪浅,直到出出了自己的处女座《孔子假如生活在现代》!
小的时候,我对诚信是不大在意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里面写到:损坏东西要赔偿!我当时手很笨,拙笔都不会,把自己的笔弄坏后,同桌小璩好心借给我用,我还是弄坏了,她让我赔偿,而我当做耳旁风。面对同桌的恼怒,随便编出一个理由搪塞便混过去。反正又不是什么急事儿,改天再兑现也可以。也许,就是这种无所谓的心态,让我在渐渐流淌着的时间长河中,丢掉了诚信,忽略了诚信,最后失去了诚信,失去了这块搭建友谊之桥的奠基石。
回到家里,我把前因后果告诉了父母,父母也说我应该赔人家,后来我给她付了买笔的钱。让她买上了!友谊又失而复得了!
后来,我明白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而对于曾经那样的我,对这句话的感悟也就较为深刻了。“信”有两层意思,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信任。那创造信任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出于人与人之间对约定的自觉遵守,对承诺付诸于行动的品质。“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的人就如同一粒尘埃飘浮在空气中。只有把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获得成功。
据《论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一要“足食”,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二要“足兵”,有足够的军队;三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假如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答复:“去兵”。弟子又问假如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其他事何尝不是如此。假如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
后来,我和小璩和好了,我们学习中互相帮助!上课共同努力做到积极发言,尽管挨批评,倒是事后也互相分析了被批评的原因,并互相监督改正。
再后来,可能因为各方面原因,在某些人看来我内向,呆板。好多人都对我敬而远之,而小璩这时候主动来找我,说:“别人不喜欢和你坐同桌,我喜欢和你坐同桌,因为你很诚实,从你给我赔东西我就看出来了……”从此,我不再自卑。因为她帮我发现了自己的优点,让我更有前进的动力!
后来,随着成长的经历,老师在课堂上说到:“君子以君子道而和,是道和,器不同。而小人是以利益同而道不和。是器聚而道异。”也就是说君子之和,可以长久,无论经历啥风雨,都是君子。而小人则不同,小人以利益聚,也必然以利益分。这一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也就是说小璩帮我发现了个人优势,这就是君子之和,可以长久。
我和小璩是小学同学,初中时分开了,后来见她就是中考的考场上。她告诉我,不要把各种复杂和忧虑的心情带入考场!当时我很欣然接受了!我也和她表示,祝考试顺利!这时候我明白了:“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君子心中要长存仁爱的念头,对人要以礼相待。讲究仁义的人,总是给别人以关爱照顾,从不吝惜自己的精力时间和钱财;讲究礼数的入,懂得尊重他人,不会吝惜自己的微笑,会时时刻刻让与之交往的人,感到受尊重。这样懂礼貌的同学,必定会赢得人的尊重!
下了中考考场至今,我都没有见过小璩,但是从她的身上,我逐渐觉得《论语》对人的重要性!我逐步学习,直到后来成家立业。特别是“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很现实,工作中,我和领导及同事吵了架,或者工作中做了错事,总是用这句话反思自己,所以得到了好评。
从和小璩告别至今,我都一直在学《论语》,不光停留于论语原文,而且还观看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书籍《樊登讲论语》!通过学习,取经,再回想自己的点滴经历,从最初的与小璩的相遇到参加工作的点滴生活。反思很多细节,琐碎之处,用《论语》原文和成长经历出了自己的著作《孔子假如生活在现代》,至今销量很不错!我的目的不是证明自己有多少才华,只是想以书会友,和更多的人一起成长!目前我正在努力,争取出第二本以及更多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