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政策放开后,朋友圈、网络上有各种讨论,印象比较深,也很有共鸣的说法就是:
怀胎十月,一日产子,且不考虑妈妈们要面临的职场危机、倍增的家庭经济压力,只想想孩子们要面临的教育内卷、就医难问题,都不忍心。
今天早晨又看到一篇文章《1.5万儿科医生大逃亡背后,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应该也是篇旧文了,只不过有了孩子、有几次带孩子去医院的经历后,旧文新读,就忍不住对号入座,越看越惊心。
文章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真相——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逃离……
“我们科室建立到现在4年,4年辞职了4个医生。想要招一些年轻的大夫、年轻的一生,真的好难。他们科室2个名额,有6个人来报名;我们这科室8个名额,只有1个人来报名。”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20多年前,医学界就有这样的调侃,甚至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志愿选择。
少之又少的人选择儿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医生又离开,造成的结果就是: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中国的儿科医生数约为12.8万,而全国共有2.3亿名0-14岁儿童,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55位儿科医生,平均来说,1个医生要服务约2000名儿童。
难怪,儿童医院里,人常常比春运火车站还多。
又是什么让儿科医生选择了“逃离”?
调研、访谈、日常观察,可以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原因:体制、高负荷工作、收入、医患矛盾……
纪录片《人间世2:儿科医生》中,有位张医生,医术好、人工作认真勤恳,在同事和患者口中,都是有口皆碑。
但他还是选择了离职,原因是:他所在的上海新华医院是教学医院,对医生的学历要求很高。张医生是本科,没有博士学位,再加上门诊、手术已经很忙碌,很难去科研、准备论文,没这些职称就很难晋升、收入无法提高,他的职业生涯一眼看得到头——与其说他选择离开,不如说是被迫离开。
还常听家长们埋怨,去医院排队三四个个小时,医生三两分钟就看完了。你满腹疑问,医生几句话打发了。作为孩子的家长,谁不渴望得到更细致的问诊、更入微的建议,但现实是:医生一上午可能要接诊四五十个患儿,忙一上午,喝口热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很难得。
大部分的儿科医生,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时间长就算了,工作强度也非常人的想象。
《人间世》纪录片中,在短短52分钟里,朱月钮医生救助了23了个孩子。
纪录片拍摄组中,一例爆发性心肌炎的孩子,心脏停止工作。为了守护好这个小生命,有的医生36小时没有回家,有的医生回去就昏过去了。
还有的硬生生熬了116小时,才把10岁花骨朵一样的小患者从死神的手中抢救回来。
朱医生说:“医生没有下班时间。一条命就在医生手里。每天背着几条命回家,否则就耽误人家。”
“工作这么辛苦,工资一定也很高吧!”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令人惋惜的事实是:
有76%的儿科医生,工资在5000元以下,其中有一般人,工资不足3000元。这意味着:他们既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也没有足够的金钱养家。
记得孩子第一次发烧时,作为新手父母的我们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赶紧送去医院。晚上12点多,儿科急诊处人满为患,面对护士耐心地问孩子体温多少,我急得想把她从柜台里揪出来,赶紧把我们领到最好的医生面前。
结果是,我们还是等待了近2个小时,度秒如年的感觉。
发烧、腹泻、磕蹭伤……孩子的一点不舒服,都让家长胆战心惊,赶紧去医院,这无形中更加重了医生的压力。
当然,随着孩子磕磕绊绊的增多,我现在终于也淡定了一些,知道有些属于自限性疾病,在家观察、悉心照料就好,去医院反而有可能增加传染的几率。
还有医患矛盾,孩子小,本来就难以描述清楚病情病因,也容易对吃药扎针手术等治疗害怕,孩子哭闹,家属就对护士呵斥、对医生拳脚相加,更有治病救人的医生,倒在了血泊中——
湖南邵东的王俊医生,因为没有停下手术为新到的患儿清创,被家属围殴致死……
2016年,山东莱钢医院,儿科医生李宝华被患儿家属砍成重伤,不治身亡。他身中27刀,头部多达12刀。而在被砍前,他刚刚结束了16个小时的夜班。
医生自身的安全感都无法被保障,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
在《人间世》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为了抢救一个病危儿童,朱月钮医生行色匆匆、连一顿饭都没顾上吃,在走廊通电话时,她焦急地说了一句“我没空跟你说,有个病人要死了”。
结果,她被患儿家长直接投诉到医务处和市民热线。
接着,她不得不反复花了大半天时间解释、写保证书、座谈沟通,家长终于同意和解后,转院前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你做这样一份工作啊?”
“我有个女儿,我要给她个高大上的印象,人要努力工作才能有饭吃。”朱医生笑着答,随后她也说,“不说了,这是废话。”
朴实的话,热忱的心。
面对这样的医生,我们除了期待体制在越来越好的同时,也只能从自身做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善意。
愿孩子们健健康康,也愿救死扶伤的天使们心有所安、付出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