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我在一家运动社区型健身房办了年卡,正式开启健身之旅。2020年至今,因为疫情,少了很多折腾,运动打卡的次数明显增多,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健身房里的“健友”,意外发现,健身房简直是社会的折叠,看尽人生百态。
01/ 对多巴胺上瘾的抑郁症患者
“几年前我被告知患上抑郁症,然后我开始坚持运动,因为运动产生的多巴胺能让快乐持久一点。”
“我的工作是通过运动来帮助患者进行抑郁症康复,走出情绪泥潭。深圳实在太多抑郁症患者啦!”
来健身房运动的人五花八门,其中最打破我原有圈子的是几个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康复师,在此之前,我对这个心理疾病一无所知,并觉得离我甚远。
机缘巧合,我分别与这几位抑郁症患者单独交流,当对方向我坦诚过往病历的时候,我并没有发现对方跟其他心理健康的人有何差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日常健身的观察,我似乎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一些共同点:情绪极度不稳定,自尊心或小我极强,喜欢凹人设甚至有点表现型人格,原生家庭留下不少伤痛,容易把自身的问题投射到别人身上。
这些表象的本质就是——不接纳自己,太在意外界的眼光。最致命的是,他们似乎没有足够的能量去独自应对负面情绪,心情大起大落,造成严重的内耗,严重者就像一个情绪黑洞,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索取关注和情绪价值,最后把身边的人都消耗怕了,逐渐疏远。
这些人的朋友圈往往是最精彩热闹的群体:对事业有很高的追求,热爱生活,积极开朗,热爱文化艺术等等。讽刺的是,朋友圈背后的他们却是消沉无趣的灵魂,稍有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把时间轴拉长来看,由于情绪起伏反复,他们的生活最终原地踏步,甚至越过越糟糕。
话说,这几个抑郁症患者还挺有代表性的,以后再单独开篇分享。
02/ 纠结是因为什么都想要
“你这次Open的成绩超好的!深藏不露啊!馆内赛加入我们队吧大佬!”
一夜之间,W从默默无闻到众星捧月,超过一半的队伍都跑来邀请她参赛。
一次吃饭期间,性格纠结的W向我咨询:“rx组的ST队、scale组的YZ队和D队,你觉得我应该选哪个?”
我:你想拿名次还是娱乐组?
W:拿名次。
我:那建议去scale组的YZ队,你加入的话前三绝对没问题,因为#$%^&*(此处省略技术分析环节一万字)。
W:rx组的ST队拿名次没戏吗?
我:有点勉强,要很努力和一点运气。
“你为什么觉得ST队拿名次没戏?”W隔三差五问我ST队的情况,此时,我意识到她其实并不单纯想要名次那么简单(在此之前W曾表示今年想谈恋爱且喜欢帅哥)。
我:如果想要名次,YZ队最稳妥,如果想谈恋爱,ST队有两个单身帅哥,D队的队长也很乐意给人牵线,据我所知,他的圈子素质还不错。
W:我就是要名次!扯什么恋爱!
我:那就YZ队吧。
第二天,W告诉我她选择了ST队,我并不意外。
W:我想冲一下,应该有戏。你觉得我们队能拿第几名?
我:第四第五吧。
W:怎么可能?开玩笑!
我:给你分析过了,有点难,这次rx组的人太强了。
最后,W所在的ST队跟另一队并列第四,我一直推荐的YZ队稳稳地拿了亚军。赛后W跟我吐槽ST队两个男生虽然又高又帅,但不适合谈恋爱。
纠结了一周的W,最后既没有名次,又没有谈到对象。她大概以为ST队可以同时满足两个愿望,作为旁观者,我把我知道的都分享了。
03/ 所见即内心之投射
M给我的印象是个老好人,但不知为何,他总觉得别人不尊重他。
M:无语,课前我问教练今天的内容是什么,她竟然回我“等下就知道了”,这什么态度!
我:但再过两分钟就上课了,第一环节不就是内容解说吗?
M:你不觉得她那个回复很不礼貌吗?
我:没有诶,我也觉得没必要几分钟之内重复两遍。况且,约课系统有写课程内容啊。
M:你当时不在场,不知道她那语气多让人难受!
我:她一直都是那个语气,性格其实没啥的。
M:你没懂我的意思!
我:呃……真的不太懂……
其实,你所看到的都是内心想法的投射,心里觉得不被尊重,别人用什么语气你都容易不爽。
04/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的
Y:娃今天又没按时完成作业,我又没忍住骂了他一顿。深圳的初升高率太低了,他这样子中考怎么办!你们理解我的焦虑吗?
我:可是他才十岁,还没上初中,都不知道以后有没有中考呢。
Y:不管有没有中考,他不自觉也不行的。操碎了心!
我:那你试下不管他,让他自己承担后果看看。
Y:不理他,他就玩游戏、看小说,也没觉得后果多严重。
我:那你小时候是怎么学会自觉的?
Y:我小时候都不需要爸妈监督,自己就很自觉。
我:那他多少也有遗传到你的好基因吧?
Y:他没这个天赋。
我:他都十岁了,也是时候引导一下了。
Y:不行,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的,等他上大学再说吧。
我:可是这些软技能不是一下就能学会的,需要从小培养。
Y:他太小了,还不能理解。
我:那你觉得几岁开始培养比较合适?
Y:害,他还不懂这些。
我:我看我小区很多跟他同龄的小孩也挺独立自主的。
Y:那是别人家的小孩,我家这个不行。
(无止境的死循环,此处省略一万字)
Y这种父母在深圳很常见,不相信孩子能独立自主,过度保护甚至控制欲强,通过鸡娃来填补内心的焦虑。其实,只要你能完全信任孩子,他自然会成长。可是,我没有这个说服力,教培机构估计也不支持我的理论。
05/ 练到筋疲力尽就不用思考人生了
健身房里有那么一类人,其生活轨迹出奇地规律和单一。一开始我并没觉得哪里不对劲,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直到后来跟他们逐渐熟悉,才发现,有些“规律生活”的背后,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
L:我每天的routine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健身,课后还会加练,然后洗洗睡。
我:每天都是这样?节假日呢?
L:基本都这样,周末偶尔跟朋友一起打球或游泳,没约人就来健身房。
我:每天都练不累吗?
L:可能男生的体质跟女生不一样吧,我一般一个月休息一天。
我:感觉你们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健身,没别的兴趣爱好?
L:打游戏算不算?
我:算。没其他了?看书学习进修啥的呢?
L:只会看工作相关的书。我们程序员35岁是一道坎,要么升上去做管理,要么被裁员,然后中年危机。
我:这么残酷?那你们有什么对应措施?
L:不知道,听天由命吧。
我:啊?可以发展一下副业或者尝试一下转型啊,挑战一下试试看。
L:嗯,我看那些35岁被裁员的程序员后面都跑去卖保险或者做跨境电商。
我:我觉得可以多向内探索,挖掘一下自己的潜能并尝试用兴趣爱好变现~
L:我没有什么想法,高考能考上哪个专业,毕业就找对口的工作,从来没想过未来的规划和人生方向。
我:现在思考人生也还来得及!
L:太累了,每天健完身回家就直接洗洗睡了。
我:那就少练一点呗,腾出时间思考……其实运动的时候也可以想一下。
L:Hmm...可是每天工作加健身之后,实在太累了……
应试教育让很多人习惯了接受给定的目标和标准,然后按着具体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执行。对于人生方向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很多人一筹莫展,甚至逃避不去思考。可是逃避和拖延并不能解决问题,终有一天宇宙会用意想不到的方式逼着你去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