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同时,孩子的自我尊重和自信就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发展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照顾自己和照顾环境,可养成孩子的责任感。
1、爱与安全感
孩子有特别的需求,尤其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这些需求唯有仰赖成人的给予,如果孩子在学校缺乏爱和安全感,就不会喜欢上学。因此,孩子来到学校,老师必须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一个孩子来到学校时,不停的哭泣,甚至不愿意进教室,身为老师就必须思考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进学校?是否因为缺乏爱和安全感?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至少经过六个星期的适应期,六个星期后,如果孩子依然哭闹不愿意上学,老师就必须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找出原因,甚至约谈家长商讨,以便了解是家里的问题,还是学校的问题。孩子进入新环境,如同我们成人穿新鞋子一样,怎么才能穿得合脚、舒适是很重要的。当孩子进入学校时,我们一定要热情的招呼,如此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安全感。例如,小朋友不愿意进入教室,紧抓着妈妈不肯放手,这时,老师可以面露微笑的注视着莎拉说:“早安,我可以和你握握手吗?”试着和孩子做身体的接触,并以眼神传达你的欢迎。当我们和孩子握手时,让孩子感受到爱的触动。如果孩子不肯伸手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热情招呼,一定能让孩子对我们产生信赖。所以,当孩子第一次来到学校,我们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招呼,透过眼神传达我们的欢迎。每天持续如此热情的招呼,让孩子一天天的感受到他是受欢迎的、被爱的,那么,终有一天,孩子一定会愿意踏入学校。也许,他还是会哭,不过时间会缩短许多,他会慢慢的对学校产生安全感,对老师产生信任。这时,不仅在早上入园时热情的招呼孩子,入园后也要持续关心,回家时,也不要忘记和孩子说再见。当我们和孩子热情的说再见,孩子就能带着这份热情回家。当我们握着孩子的手,引导孩子入园时,就等于开启了一扇门,让孩子亲近我们。透过和孩子的互动,我们传达了爱与关怀,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孩子接收了这样的感觉后,他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对老师来说,你只是用这样的方式接触孩子,但这些孩子将来会以同样的方式接触世界。那么,蒙台梭利教育的精神也就能透过这样的方式,经由孩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2、语言接收
如果你用不悦的语气对孩子说早安,试想,孩子接收到的语言讯信是什么?因此,我们用什么声调、语气和孩子说话很重要的。在教室里,不论是示范工作,或是邀请孩子工作,都必须以婉转的语气、温柔的眼神和适当的手势和孩子交谈。例如,示范五指抓的工作时,我们把教具放到桌面,然后一边拉开椅子,一边对孩子说:“请把椅子拉开。”结束工作,把椅子推进去,对孩子说:“请把椅子推进去。”当孩子弄翻了工作,也要和颜悦色表示没关系,邀请孩子一起处理。当我们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孩子就能感受到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我们无法用愉悦的语气和孩子交谈,孩子将无法获得正确的操作方式,同时也无法正确的进行其它区域的工作。因此,在日常生活练习里,不论是铺卷地毯、拿取工作,我们都要使用正确的语言提示,让孩子以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工作。当孩子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后,才能进入其它领域的学习。例如,孩子想做百格板的工作,但是却不会正确的拿地毯、铺地毯时,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对不起,你没有正确的铺好地毯,因此不能工作。”我们要用婉转的语气,确实要求孩子做好日常生活的各种基本动作。其次,我们在教室交谈的音量,也是必须留意的。如果老师之间的交谈声音太大,孩子如何安静工作呢?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必须安静工作、小声说话,这样的基础来自日常生活教育的奠基。因此,如果孩子说话很大声,老师必须轻轻走过去,在他的身旁告诉他,请他小声说话,如果孩子在数学区域工作,发出了很大的声响,就表示孩子的日常生活练习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引导孩子回到日常生活区。孩子如何才能具备小声说话、安静工作的特质?这是必须经过“内化”的历程,亦即是在日常生活区,透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而产生内化。如果孩子大声说话,老师一直在旁边“嘘-嘘-”禁止孩子说话,只能收到短期的效用。唯有不断透过重复工作,才能让孩子产生内在纪律,控制自己的行动,如此,小声说话、安静工作才有可能达成。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要求他们安静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与其在他们身旁喊着安静、安静,不如提供他们有兴趣的工作。比如,水的工作是三岁孩子的最爱,但许多老师为了避免麻烦而不提供。其实,孩子透过观察水的特性、反复倒水的动作,就能产生专注力和内在纪律,藉此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音量。当孩子吸收了老师愉悦的语气,并透过重复工作产生内在的专注力和纪律时,就能带着这种自发性的纪律,进入其它领域的学习。如果孩子无法安静下来,无法专注,当然就无法进入其它更复杂的工作。所以,老师务必以愉悦的语气、优雅的动作,引导孩子进入工作,让孩子透过反复练习,发展内在专注力和纪律。对一间教室来说,生活礼仪、老师说话的态度、交谈的音量,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孩子进入园后,就必须建立的生活常规。
3、动作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完成日常生活的一系列活动时必须依赖“运动”,她强调“儿童是通过个人努力和从事活动而得到发展的。动作是生活的基础。因此,她的发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体的因素。”她说:“心理和动作属于同一个统一体,是一个整体一两个部分。”“运动对儿童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是创造性的能量在功能上的体现,并使人达到种的完善。通过运动,他对客观环境起作用,由此履行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运动不仅仅是自我的一种表现,而且是意识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运动是自我跟客观现实建立一种明确关系的唯一真正途径,因此,运动或体力活动是智力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换言之,在人格形成上所必要的身、心、知各方面都是由“运动”所促成的。两岁多的学步儿最喜欢动,他们最常出现的动作是往地上丢掷物品,而且乐此不疲、一丢再丢,显现肢体的活动需求。在教室里,孩子不可能安静坐着不动,尤其是稚龄的幼儿。因此,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我们提供给孩子许多活动的机会,比如,在日常生活区进行来回取水的擦桌子工作,在感官区搬运粉红塔,由大到小排列,都能满足孩子的动作需求。蒙台梭利说:“实际生活练习是塑造儿童性格的活动,它包括激发灵感,重复动作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这是一种“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有效活动,是有成果的教育的实质所在”。“儿童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通过手的活动才能发展自我,因此儿童需要有一引起能使他工作的物体,以便给他提供活动的动机。但在家庭里,这种需要被忽视了。”在蒙台梭利教室中,这些日常生活的教具与练习正是提供给儿童一种环境和条件,以支持和满足他们的愿望,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发挥,经验得以增长。她说:“确实,我们不能创造天才,我们只能给每个孩子实现其潜能的机会,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有安全感且平衡的个体,让每个孩子的学习在适当的时机,自然而愉快地产生。”
4、独立性发展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有独立的需求,蒙台梭利所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中,“成为没有思想准备去认识和接受儿童要求做自己事情的愿望”,因此,当儿童表现出这种愿望时,他们不仅感到震惊,而且还加以阻挠。她说:“我们习惯于为儿童包办一切,这不仅表现了对他们的奴役,而且是危险的,因为这样会窒息儿童有益的自发的活动能力……”现在许多孩子在家里都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致使孩子失去培养独立能力的机会。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我们提供了许多日常生活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培养自理能力,使其获得独立性的发展。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区无法发展独立性,也就无法进入数学区、语文区等其他工作领域。提供机会让孩子培养穿脱衣服、穿脱鞋子、自己用餐等生活自理能力外,最重要的是改变父母的观念,让父母了解生活教育的引导、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基础的日常生活教育没有建立好,就无法进入其它领域的学习。因此,孩子进入蒙台梭利教室后,必须花费三或四个月的时间强化日常生活教育的能力。透过日常生活教育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性,才能让孩子带这样的特质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独立性发展就是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试想,一个不曾自饮食的孩子,失去了使用汤匙、筷子的机会,也就没有机会发展三指抓的能力(预备日后读、写、算能力的基础)。如果我们没有提供孩子日常生活区的基本动作练习,却期待孩子能握笔写字,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回到你的教室里,请你确定教具柜上是否陈列着抓、夹、剪等工作,其中使用筷子夹物品是很好的练习,对日后的书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秩序感
我们先思考一下,如果教室里的教具随意散放,没有秩序性,给孩子的影响是什么?透过预备的环境,可能帮助孩子发展秩序感。有秩序的陈列教具,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也为日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读、写能力做预备。在蒙台梭利教室中,每项工作的顺序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日常生活工作动作的秩序性,例如,擦桌子的工作,从取水-打湿桌面-打肥皂-清洁泡沫-倒脏水等需要一系列动作。另外,环境的秩序性,在蒙台梭利教室里,我们有秩序的规划环境,从日常生活教具的陈列开始,依孩子的发展,有秩序的陈列抓、倒、舀、挤、剪等工作,这对3-6岁的孩子很重要,即使是两岁孩子也很重要。换句话说,秩序感的建立愈早愈好。
6、内在纪律建立
我曾在教室里观察一位小女生,她拿着碎纸机专注的做着搅碎动作,一张纸接着一张纸,大约30分钟后,她停下搅碎的动作,将碎纸片放入纸袋里,再把碎纸机拿回教具架上。这时,她的眼神和我短暂交会,我对她微笑,孩子感受到我的注目,也投以微笑。这个孩子透过自由选择工作--专心、独立完成工作--满足内在的需求,最终显露满足的笑容。如何获得内在纪律?不是一味告诉孩子:“安静!专心!”而是让孩子透过工作的探索,由内而外逐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这与孩子的工作周期有关,即一份工作能让孩子持续操作多久?投入多少专注力?透过日常生活教育区的一份份工作,吸引孩子自由选择、专心操作,藉此培养孩子的内在纪律,同时要求家长当孩子回到家里,也要落实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的精神。
7、工作的预备
2岁半的孩子刚来到环境时,老师会向他示范如何铺卷工作毯、示范教室内行走、如何搬运椅子、如何使用水壶倒水、示范拧开一个瓶子等,这些只包含了一些简单动作或者只有一两步骤的工作就是前置准备活动。这些工作非常简单,对初来到环境的孩子来说既能够适应这个新环境的生活也为以后的工作做预备。唯有透过日常生活区的工作,才能帮助孩子获得上述的内在需求,包括爱和安全感、语言的接收、秩序感的培养、独立性的发展、内在纪律等,都是必须透过不断的工作,重复练习,才能获得。我们透过预备的环境,提供孩子日常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语文区、文化区的工作,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但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教育出发,在抓、倒、舀等工作中,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经验,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的工作态度,都能帮助孩子建立操作其它教具的能力,例如,感官区粉红塔由大到小排列,棕色梯由粗到细排列,语言区的语言符号辨别,都是奠基于日常生活教育。
8、从预备环境到正常化儿童在蒙台梭利教室里,为了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我们预备了丰富的环境,其目的是促进孩子达到CCIOS,即专注力(Concentration)、协调性(Coordination)、独立性(Independence)、秩序感(Order)和社会性(Social)。当孩子能达到上述发展,就能逐渐形成正常化儿童,包括具备内在纪律、自发性的专注力、喜爱秩序、喜爱工作、喜爱安静、快乐与满足感等。身为老师,除了提供孩子丰富的学习环境,还必须注意日常生活教育的落实,以及和孩子互动等细则,这些都是为了提供孩子一个平和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正常化。为了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我们预备了丰富的环境。那么谁该是背后的支撑力量?这个人当然就是老师。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话:跟随孩子的自然成长法则。唯有追随孩子,我们才以贡献自己,发挥专长,培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也具备自己的专长和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