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篇: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三十九)
(接上篇)
应用层就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内驱力使用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驱动层而进行分类的。正面驱动的方法有热爱(兴趣)驱动,习惯驱动,信心驱动等。其本质就是为了培养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积极性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比如习惯驱动,就是让孩子产生被动的积极性。
负面驱动的方法有责任驱动,失去驱动,竞争驱动,生存驱动和榜样驱动等等。负面驱动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手段,让孩子产生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对孩子的触动是非常大的。所以负面驱动产生的驱动力是远远大于正面驱动的。不过,笔者也无数次强调过,负面驱动的副作用非常大,主要是对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会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灼的状态之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慎用。
当然,本系列文章只是列举了驱动方法中的一部分,很多具体的方法都要基于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和总结。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什么样的方法,其核心无非是两个,培养积极性和产生危机感。家长可以围绕着这两个核心个性化地去设计和定制自己孩子内驱力的培养方法。
比如我在培养儿子内驱力的时候曾经用过一种权威驱动(也称信仰驱动)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所谓权威驱动就是用孩子认为权威或者孩子相信的人或事物来激发孩子内驱力的一种方法。成年人有信仰,孩子也同样有信仰。成年人有服从权威的心理,孩子同样也有服从权威的心理。掌握了这个原理,想办法通过孩子认为的权威或信仰的人来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大概率会铭记于心,而且能够付诸行动,不管孩子本人喜不喜欢。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印度的孩子非常喜欢吃糖,妈妈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但是妈妈知道这个孩子最崇拜的人是甘地,就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了甘地。甘地只用了一句话就让孩子改掉了吃糖的毛病。当然这个故事并不完整,只是提取了本文要论证问题的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完整版。但这足以说明权威或信仰对孩子内驱力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对儿子而言,信仰的人物是圣诞老人,权威的人物是老师。有了这两个信仰和权威,许多问题就可以非常轻易地解决。相对于同龄人,儿子非常单纯,在这个年纪还是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在儿子三岁开始,我就假托圣诞老人给他送礼物,他又惊喜又兴奋。有一段时间他开始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我就找了一个朋友假装圣诞老人给他打电话,从那之后他就深信不疑。
当他动力不足或者胡搅蛮缠时,我就会搬出圣诞老人,大多都会很有效,如果无效的时候,我只要让那个朋友给他打个电话,他就会马上改正,并逢人就说是圣诞老人让他这么做的。虽然我知道有一天他会知道真相,但是只要有信仰,只要相信抬头三尺有神明,就会成为很自律的人。
圣诞老人虽然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只是在最关键的问题我才会搬出圣诞老人。如果经常用的话,可能就会无效了。除了圣诞老人,他最听老师的话了。有时候我们无法跟他沟通时,孩子妈妈就会跟他的老师商量对策。他的老师是非常有爱心而且认真负责的老师,经常会给孩子妈妈很有效的建议。并且有时候会配合我们在学校里找他谈话。每次老师跟他谈完以后,儿子都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而且回来后会把老师跟他沟通的细节都说得很清楚,并且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