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有言:“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个人,如果总说一些花言巧语的话,那他终究会败坏自己的德行。更重要的是,为了小事儿而不隐忍,很有可能会害了自己。
自古以来,我们都强调“适当隐忍”,能别强出头,就不要强出头。过分锋芒毕露,那是祸害自己的开始;而适当隐忍,则是明哲保身的智慧。
年轻的时候,我们需要隐忍,收敛自己的锋芒,是为了不让别人针对我们,也不成为职场中的众矢之的,只希望自己可以默默地发展。
中年的时候,我们需要隐忍,尽量不要招惹生活中的小人和闲杂之事,从而让生活多些轻松,而少些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而人到晚年的时候,我们需不需要“隐忍”呢?可以说,人,越是上了年纪,越需要把“隐忍”放在首要位置上。
就像司马懿,哪怕六七十岁了,还依旧秉持“隐忍”的做人原则,不会因为自己的老板去世而有所改变。这,就是一种远见。
现实生活中,那些晚年能够安稳的人,多半会在这些事儿上“隐忍”,不惹麻烦。
01
晚年安稳的人,会“半精明,半糊涂”做人。
人,越是上了年纪,越会明白“中庸之道”的厉害之处。不偏不倚做人,循规蹈矩做事,完全不走任何的极端,慢慢地就会混得如鱼得水。
对于老年人来说,我们要走中庸之道,关键就要做到“半精明,半糊涂”这六个字。尤其是“半糊涂”,那更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智慧。
儿子的观念和父母的观念发生了冲突,双方颇有些“你争我斗”的行为趋势。到最后,父母和孩子不就连“亲人”都做不成了吗?
年代相同的人,尚且会出现思想观念冲突的问题,又何谈是不同年代的人呢?
在跟儿女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倚老卖老,蛮横地要求儿女跟我们“同步伐”了,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儿。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儿女怎么想,怎么过日子,那是他们的事儿,只要他们自己过得高兴,活得有滋有味,不就足够了吗?
小事上糊涂点,那是一种必要的“隐忍”。而大事上的精明,则是分清轻重的智慧。
02
晚年安稳的人,会尽量避免“是非矛盾”。
金庸先生说过,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
这苍茫的天地,就是一片江湖。世人总是为了不必要的事儿而争个你死我活,最后谁都是失败者,而没有人是赢家。
简而言之,人在江湖飘,如果不懂得保护自己,那我们就会招惹到不同的是非矛盾。晚年,也同样如此。
跟亲戚朋友打交道,我们总是会为了面子而与之争执不休,不懂得隐忍。到头来,我们跟别人的关系就会特别糟糕。
跟儿女家人打交道,我们总是会为了某些小事儿而与之争论不止,不懂得让步。到头来,我们只会跟家人的关系越来越远。
人老了,就不要有“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姿态了。
跟儿女家人相交,我们要把他们当成地位对等的朋友,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体谅他们的不易。如此,我们的晚年不就多了安稳,而少了争执吗?
别总是招惹是非矛盾,放平心态,坦荡做人,那才是我们该有的智慧。
03
晚年安稳的人,不会管与自己无关的“闲事”。
人到晚年最高级的隐忍,依旧是“不理闲人,不管闲事”。
跟我们关系一般,而且多年没有往来的过客,我们只需要与之保持距离就好。什么浓情蜜意,什么相见如故,都不要有。
要知道,人之感情,人之精力,终究是有限度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得把薄情的一面留给外人,而把最温情的一面留给家人。这,才是正道。
另外,在某些没必要的闲事上,我们千万不能插手,也不要看热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就可以了。
村里面有一位老伯,总喜欢管儿媳妇的闲事,最后被儿子一家讨厌,既吃力不讨好,也得不偿失,根本没必要。
只要事情没有涉及我们本身,那我们就没必要管太多,哪怕这些闲事跟我们的儿女有关。装作不知道,适当隐忍,才能让家庭和谐且团结起来。
所谓“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就是这个道理。
写到最后
人老了,为什么非要学会“隐忍”呢?
俗话说得好:“甩开膀子做事,夹着尾巴做人。”
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去做事,因为“做事”强调的是效率,也是雷厉风行。而晚年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夹起尾巴,低调隐忍地做人了,因为“生活”强调的是平静,也是安安稳稳。
不忍,祸事皆生。隐忍,将渡万劫。
人到晚年,做个精明且目光长远的人,步步为营地“笑”到最后。那,才是人生赢家。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