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利的认识,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不过建立的认知却不是关于科技的,而是看了一些文章来说明我们中国的专利数量和外国发达国家比起来,少的可怜,并进而开始质疑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我对于专利最初的认识就仅是如此。我相信很多人也把专利和复杂的发明,高大上的科技联系起来。
但事实上专利的申请并没有那么复杂,也不是每一项发明都能像电灯,蒸汽机那样改变世界。
除了个人专利申请之外,占专利申请大头的公司,对于专利申请的认知明显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拿吴军书中的数据来举个例子:“谷歌,Facebook,苹果从来没有上过榜,谷歌因为吃了专利的亏,后来重奖申请专利的人,才在这几年赶了上来,Facebook这五年最好的名次在100名开外,200名以内,远逊于中国的中兴国际,至于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专利更是少得可怜,2014特斯拉宣布开放所有专利时,一共只有400多项专利,其中大部分还是不值钱的外形专利,值钱的100多项电池专利大部分是和松下共享的。”
是他们没有专利可以申请吗?也不是,而是他们能够很快的把技术转变成产品,其他公司只能跟着他们后面跑,他们没有动力去申请专利,也顾不上申请专利。
我们都知道早几年的手机操作系统大战,微软败下阵,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手机市场本身,占有率一直都少的可怜,但是它却可以每年在手机上面获利不少。手机部门年年亏损,却因为买了大量的关于电信的专利,通过打官司来挣钱。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手机厂商也不少见,比如很多公司会抢先申请外观专利,避免先期发布的手机告其侵权,比如全面屏,到底谁是最先申请的专利,嘴炮就打得不少。
通过专利官司来获利,甚至成了一门生意,我们称作专利流氓。
当然有很多公司也会注意知识产权,从一开始就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但是追根究底,当公司发展很快的时候,如果势不可挡那就枪头向前,如果公司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专利上,一方面有可能是发展需要,但是往不好的想,就是要保住自己核心业务的同时,要开始防御对手的追赶,也要为自己的下一个方向争取缓冲时间。
前段时间很火爆的文章,腾讯没有梦想的核心内容是:腾讯正在变成一家投资公司,而不是科技驱动的公司。
对这方面不是这个行业或者不身处其中了解不深
但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投资也是如此,腾讯不缺钱,但在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前也有它害怕的事情,所以花钱避免自己错失一些机会,或者规避风险,以免被无名的小公司整出来的产品挑战了自己的主业务。
用投资来建立自己的护城河是不是靠谱呢?这是文章的诘问。但就如今而言,还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衰落的势头,采取这种策略的腾讯公司是不是遇到了吴军所说的那样,建立防御态势倒是更值得思考,一个公司如果成为城堡主而不去开疆拓土,有可能自己的领土都被人蚕食而不可为。
关于公司和个人是不是有同样的路径依赖,以及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怎么避免大公司病。即保持灵活的同时,也能很好推动大体量的公司。希望以后能够对这个问题就会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