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兮兮娅叮噹
当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也许很多都是凭第一印象,也不懂背景、也不懂画法,就是本能地去感受,去看一幅画。那看画会带来什么意义呢?
今天去看了一个展——俄罗斯国立特列恰克夫美术馆珍品展,碰巧遇到了几幅都是关于有雪的画。属于写实风格,仿佛就像照片,雪景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看着画,然后再看旁边的标题和说明,觉得有时候文字的描绘方式和绘画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这幅“融雪”,是要将雪融化的那个状态表达出来。融化是个过程,如何让人感受到融雪的这个状态呢?可以看到画中的地面是半雪半湿的,在汽车开过或行人走过的那个痕迹几乎已经没有雪了,而两边的雪依然比较多,此外,路上还有正在小心翼翼走路的行人,天空是萧瑟阴冷的。我们知道一般融雪由于要吸收温度,所以会比下雪的时候更加冷。如果有经历过融雪的天气,应该很能体会这副画传递出来的感觉,似乎会不由自主打颤,可以感受到这股阴冷。
这样的方式,不是直接描写,而是会运用其他景物人去表现。说跟文字描写很像,是因为文字中也会这样。比如要描写秋天来了,会怎么去写?也许可以是看到地上的落叶,或者用吃大闸蟹来表现。表现方式各异,甚至是很小的细节,但是却会想点睛之笔一样,一下子产生了灵气。生活中的微小之处,是否有留意去观察,并且记录下来,也许每一个描写、每一笔描绘,考验的都是对生活的解读,当能够用生动的细节去展现主题时,也许才会更加容易打动人。
还有一幅和雪有关的画,名为“早雪”。显然和之前那幅非常不同,首先雪的厚度和状态就不一样。因为是早雪,所以不会有很厚的积压,是新落下的,非常均匀。可以看到地面上都几乎已经被白雪覆盖,但是树枝上却没有,由此可见,雪落下过一次,但是落下的时间还不够长,所以白雪积压在树枝上。
正巧这两幅画被并排放在了一起,于是就选取了相同元素,得到不同的感受。共通之处是确实非常写实,生活中几乎就是这样的,画家对生活的细节把控之深之准,让人叹服。
而同样是写实,有些主题可能就不太好把握,但当运用上述讲到的周围的景物人来表现时,就会产生完全契合的效果。比如twilight薄暮,如果给出这个题目,如何去用画来表现。首先这个词本身就很难直接去描绘,甚至是有些抽象的。需要借助其他景物去表现,那如何通过景物去表现呢?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怎样产生?
如果不告诉你标题是“薄暮”,如果光看到画的话,能否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达出整幅画的主题。单看这幅画的任何一部分,也许怎么也不会和薄暮联系在一起,因为薄暮本身就是无法被单独看见的,但是当退后几步,从整体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比“薄暮”这个题目更好了,因为整幅画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个。这就好像在电影《怦然心动》里说的整体和局部的概念。也许单看局部,什么都不是,但是从整体来看,看到的往往超过画本身。1+1>2,绘画的表达,丰富而意味深长。因为也许就是用了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月亮,就把薄暮的光给完全表现出来了。在这样淡淡月光的笼罩下,四下无人,异常静谧,透露出无尽的朦胧感。
当然,对画的解读,从感觉上来说是非常主观的,也许我的感受未必就是你的感受,但从中我可以获得的是,开始探究成因,也因此有了更深的思考,1+1也可以大于2,也许这就是看画带来的更深意义!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 54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