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校本培训落下帷幕,时间短,但收获颇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华师一附中苏航老师关于“教师如何叙事”的分享,逻辑清晰,有理论,有案例。
一、教育叙事三步走他认为教师叙事分为三步:从“抓拍”到“形构”再到“解释”。
(一)如何“抓拍”?
即将正常情境“教育化”,要有教育敏感性;将突发情境“教育化”,要有教育智慧。自我觉得,做好这一步,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并且在教学中碰到的任何事,都能敏感地抓住并思考他背后的逻辑和教育孩子的点,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能感受到事事都可写,时时都可写。
有灵感了,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下来,不要相信脑袋,也不要相信记忆,如果时间充裕,就可以写长篇;若时间繁忙,就可以在笔记上写上三言两语,作为灵感触发点,等到有时间了,再去完善。
(二)如何“形构”?
这里苏老师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语文的功底:人物、情节
教育的素养 :聚焦学生,为了学生
我认为有很多老师,包括我,“教育叙事”只注重了“叙事”,好似只要把事情从头到尾地讲清楚就可以了。于是,很多干巴巴的,像流水账一样的教育叙事层出不穷,十分鸡肋。
所以我们再写时,既要顾及“叙事”,也要顾及“教育”,虽然是叙事,但写是为了学生,所以我们不仅要写清楚,更要有可读性,让学生爱读,让同事爱读,让家长爱读,那就需要丰富人物的性格以及完善叙事的情节,达到春风化雨,口齿留香的效果,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育叙事的“教育”使命,何乐而不为呢?
(三)如何“解释”?
两种误区:
一是就故事说故事,没有解读,也就是刚才说的,只叙事,无可读性,无教育性的文章。
二是抽象地用一般教育教学原理解读,没有自己的真实体验。
如何避免:
第一,紧扣主题阐释,力争和故事隐含的 道理高度一致,让人觉得言之有理。
第二,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有感而发,我们在其中,也是其中一员,应该有真是体验,不为阐释而阐释。
二、案例展示
案例1:正常情境教育化的叙事案例
第69星期(第478天)智慧的发展:今天他玩一个木球滚到椅子下面,他就跪下去拿,不过椅子的档把把他挡住了,他拿不着就喊起来,叫人来拿,但是没人去帮他,后来他爬到没有档把的一面拿到了。这里可以证明他的智慧已经发展得很高了。从前他拿不着东西就喊叫,并不能想出第二个方法来对付它,现在一个方法不成就想出第二个来,……当儿童智慧已经发展到这样地步的时候,做父母的不应当事事为他代做,以免阻止他智慧的发展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案例2:突发情境教育化的叙事案例
晚辅导,笔者正津津有味的讲课,忽然楼下传来一声歇斯底里的喊叫声,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乘机交头接耳,用手比划着什么。
如若不予理睬,继续往下讲课,多数学生也无心听讲。笔者索性就这一声大吼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学生说,这人有点神经病;有学生说,这人可能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很想发泄。
笔者追问:相比之下,哪种看法较为合理?
大家说,第二种。
笔者又说,不开心,或是心中郁闷,紧张、压抑,就会大声喊叫,这种做法对不对?大家说,不对。会吵到别人。
笔者又问,一定会吵闹别人吗?如若在山林、野外呢……
学生又说,不能笼统地说“对”或“不对”,要看具体环境。
笔者又说,那位学生大声呼喊,未尝不是一种发泄心中不快的方式,这总比憋在心理强些。
所以,我才未禁止大家欢笑,同时也是为了让大家缓解一下考前的紧张心情。
但是,发泄也要注意场合,像刚才那位,在校园随意喊叫就是不妥,毕竟影响大家的听课效果。
本来这样的突发事件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但经教育者因势利导,变成了一堂“如何缓解心中不良情绪”的心理辅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