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个广告刷了屏,一个以“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视频直击了我们的内心。
视频内容就是讲一个在外国留学的男孩,要和同学一起聚会,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个拿手菜,而这个男孩不会做饭,焦急之下就求助了在国内的母亲,母亲为了他能够直观的学会,给他发了一条条的视频。最后的他意识到,国内和美国是有时差的,父母是凌晨四点起来给他下厨示范的。
网络上对这个视频传递的价值观持有极大的差异,有的觉得这个广告直击内心,父母对我们的爱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有的认为,这个男孩也太低能了,一个番茄炒蛋都不会,而且父母也对他太过宠溺了。
这些说法不能说谁对谁错,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不过就只论这个广告来说,它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广告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让大众知道,现在朋友圈,公众号都在热烈讨论着“番茄炒蛋”,它的目的显然是达成了。
有人说这个广告传达的价值观不对,这个广告没有什么逻辑,我想说的是,只要没有违反《广告法》,那么价值观这么主观的话题,只要不是违反人们的基本原则,那么价值观真不分什么高低;而且一个四五分钟的广告片,难道还要像电影大片一样情节丰富,人物饱满?所以我下面讨论的也只是借助这个广告片所引发的自己的思考,和广告本身没啥关系。
番茄炒蛋可以说是非常家常的一个菜了,所以当这个男孩发微信问父母番茄炒蛋怎么做的时候,好多人就说,番茄炒蛋那么简单的菜都不会,怎么考到国外去的?又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孩子。
他低不低能我不知道,但是就只凭不会做番茄炒蛋就说人家“低能”,这个真的太不公平了。一项技能,不管简单困难,总是需要学习的,我们谁一生下来也不会知道1+1=2,也都是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他不会番茄炒蛋只能说他没有接触过做饭,而不会做饭就是“低能”,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不会一项技能很正常,但是我们可以学啊!有人就说网络那么发达,难道不会上网查菜谱吗?非得发信息去问自己的父母。
学习一项技能,去网上查是一个学习手段,那么去问自己的父母不也是一种学习手段,这两种只是学习的手段不同,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因为人家的父母愿意四点起来教儿子做饭,放到你父母,说不定电话都不接呢!
我并不是说这个男孩这么做就是对的,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甚至大多数人都缺少的一种能力-----换位思考。这个词我们当然很熟,但是能够做到的真的很少。视频中的男孩是在同学无意间提起时差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是有时差的。这就说明,他在向父母求助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父母此时此刻处于的是什么环境,方不方便教他做饭,他想到的就只是他自己。
有人说男孩不懂事,自然也有人说父母太宠溺孩子,平时在家对孩子肯定也是有求必应。
其实父母的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理解,我们越走越远,见识的世界越来越来越大,说着他们听不懂的新鲜词汇,我们似乎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他们肯定也能意识到这点,想要帮我们做点什么,但是会发现,好像又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大多时候就只能局促的在一旁站着,就像我们小时候想要帮父母却也帮不上什么忙一样!
现在好多人都说和父母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和他们没有什么话说了。马薇薇就曾在《好好说话》里讨论过,我们到底和父母说什么呢?其中有一条就是,向父母请教一些他们知道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小时候的我们有什么事情都会向父母求助,他们在我们眼里就是无所不知的,但是随着我们的长大,向他们请教的东西越来越少,他们会有一种“无用感”,我们时不时的向他们请教一些事情,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是需要自己的。
所以视频中父母的做法我们自然也能理解了,孩子远在国外,平时说的都是自己听不懂的语言,接触的也可能是自己一辈子都不会了解的东西,当孩子向他们求助的时候,他们自然是欣喜的,觉得还能有帮助到自己孩子的地方,这个时候,哪里还会考虑现在是几点这个问题了。
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
但是远方的那不是世界,那是征途,
你背后的才是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