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影眼睛派 | |
是1923年,苏联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首创的电影理论、创作方法和审美体系。他们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反对叙事性影片,反对人为的搬演,排斥演员、化妆、布景、照明和摄影棚中的艺术加工。
维尔托夫认为必须有一种电影能够摆脱人为情节,将真实的战争场面和社会现实记录下来,于是他从电影纪录本性出发,提出“摄影机——眼睛”理论,开创了非常著名的“电影眼睛派”,所谓“电影眼睛”指的是摄影机就是人的肉眼,摄影机看到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摄影机甚至比肉眼更加强大,即 “摄影机是人眼的延伸”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机眼睛对世界进行探究,借助摄影机这个工具帮助受压迫的无产阶级了解现状。“电影眼睛”的理论被库里肖夫等人追随和效仿,影响了之后蒙太奇的发展。
《带摄影机的人》
是苏联著名导演维尔托夫于1929年创作的影片。影片呈现了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表层上是一部纪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曲,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
在这部影片中,维尔托夫富于创造性地采用了“实景拍摄”、偷拍、强拍等方法,竭力排斥传统的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和摄影棚的使用,践行了他的“电影眼睛派理论”。
在技术方面,本片还创造了分割画面、二次曝光等剪辑手法;在理论上创造了“自我暴露”的拍摄手法,即摄影者出现在影片中。该片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录下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现实生活场景,更多地在于其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所实现的价值,所以本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真实电影
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纪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包括法国的真实电影运动和美国的直接电影运动。其灵感来源于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理论和实践。
| 真实电影 |
真实电影主张:(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3).影片的摄制组只有三个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在这一电影流派内部,法国真实电影和美国直接电影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法国人主张导演可以介入拍摄过程,而美国人则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
真实电影的拍摄方法要求导演能够准确地发现事件和预测其戏剧性过程,要求摄制组动作敏捷,当机立断。这种方法必然给影片的题材造成很大的限制,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作品为数很少。真实电影作为一个流派的更大意义在于它为一般的故事片创作提供了一个保证最大限度的真实性的拍摄方法,在这一点上,其影响是深远的。真实电影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法国的让·鲁时《一个夏天的故事》、美国的理查德·利科克的《大卫》等。
(源自笔记整理)更多内容请见公号自习室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