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我情有独钟
读写人家专栏作者:赵正禄
我对豆腐情有独钟,应为它成就了我!
从我记事起,我爷爷就是做豆腐的。他是一位读书人,羸弱的身体干不了重体力活,就选择了做豆腐的行当。我能跑动时,就提上小篮子跟在挑着豆腐担子的爷爷身后,替爷爷吆喝:换豆腐哩!
后来我父亲也继承了做豆腐的手艺。我上中学、大学就靠父亲的豆腐担担把攻出来的,因此,我对豆腐情有独钟,看见豆腐也很有感情!
做豆腐的工序并不复杂,但在我孩提时代时,无电、无自来水,也就比较费事了。
第一:泡豆黄子。首先要把晒干检净的黄豆用石磨推成臻子,再把黄豆皮簸净,然后用水把豆臻子泡上半天。
第二:拐豆腐。把泡好的豆黄子用豆腐磨子磨成乳状,豆腐磨子是石头做的,在一个大木桶(我们老家叫梢桶)上放上一个木架子(有卡槽),木架子上安上豆腐石磨,豆腐磨子分上下两扇,石磨的直径大约有四十公分左右,厚度为十五公分左右,下扇要固定在木架子的卡槽里,上扇稍偏中心有一个五公分左右的磨眼,用于灌泡好的豆黄子,侧面有一平的眼,用于安装木制的拐把,在拐把的末梢有一个竖的圆眼,用于连接豆腐拐,拐长约两米长,有手柄和连接石磨拐把的拐头,拐豆腐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要两个人配合,一个用木制的豆腐拐巧力推拉旋转石磨,一个利用木拐未到时用木勺把豆黄子灌入磨眼。
第三:过豆腐。豆腐拐完后,豆腐锅里的一大锅水也就烧开了,先用开水把豆腐磨子冲洗干净,然后把剩余的开水都冲入大木桶里,沙泡一段时间后,要过箩,我们老家的豆腐箩是专制的,豆腐箩是圆柱形的,高、直径均约六十公分左右,底为铁质或尼龙线的纱网,把沙泡好的生豆浆,用木马勺舀入箩内,到达一定量时,用木压耙在箩中挤压,细的生豆浆流到豆腐锅里,箩里剩下的是豆渣,然后取出,用于猪的饲料,根据做豆腐的量,三升的黄豆大约需要过三箩。
第四:扬豆腐。过豆腐快结束时,豆腐锅里已经把火生着了,收拾好豆腐箩后,就等生豆浆开锅,锅开后,就用木马勺开始舀起豆浆举到一定高度,慢慢倒入锅内--扬豆腐,扬的次数越多做出的豆腐越好,一般要扬三茬,木马勺要举300次以上。
第五:点豆腐。点豆腐是做豆腐的关键工艺,一般人虽容易学会,但不好掌握,豆腐扬好后,锅下的火也要架小了,用提前准备好的豆腐原豆浆舀入锅内,慢慢搅匀,根据豆腐量的多少、原豆浆的酸甜程度掌握点入原豆浆的量的多少,点豆腐要三茬以上,点入原豆浆太多,豆腐显老,反之显嫩。点好豆腐后,首先要给原豆浆里补上豆花中热豆浆水,使其下次使用时变酸。点豆腐我知道的有四种:原豆浆、石膏、醋、菜浆水,但一般都用原豆浆。
第六:装豆腐。豆腐点好后,就成了豆花。装豆腐就是把豆花装在模具里,使豆花结在一起变成豆腐,有四方形木框的,也有其他形状的,我们老家是用圆形的竹筛装豆腐的,在大木桶上放上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上圆形的竹定粑子(竹帘),再放上配套的木圆圈,木圆圈内放入配套的纱布袋子,木圆圈内侧用适当长度的竹棍撑起纱布袋,然后将豆花舀入纱布袋内,豆花中的水也就流入大木桶内,等豆花全部装入后,把纱布袋拧紧,使豆花中的水挤出流入大木桶里。
第七:翻豆腐。豆花中的水基本挤干后,打开纱袋,把纱袋剥离到木圈的位置,把竹筛反扣在基本成型的豆腐上,要两人左、右手在竹定粑子之下,右、左手在反扣的竹筛之上,配合一致,翻过豆腐,剥掉纱袋,做豆腐就完成了。翻豆腐、剥纱布袋也要掌握时间,如掌握的好,豆腐表层就会出现金黄色表色。
那个年代做豆腐,无电也无自来水也无煤,一个三升黄豆(一升为八斤)的豆腐,需要四担水,一百斤木柴,从上午开始拉豆黄子,到豆腐做成大约就半夜丑时了,确实费事,但一斤黄豆可以做一斤七两豆腐(用石膏点可以做二斤一两左右),豆渣、剩豆浆水可以喂猪饮牛,一斤黄豆做成的豆腐可以换一斤七两黄豆。也就是百分之七十的毛利,是不错的生意啊!但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期,做豆腐变成了地下活动。
原来那个时代,过年时,猪是自己喂养的,豆腐是自己做的,豆芽是自己生的,馍馍是自己蒸的,我记得就买一些胡萝卜、白萝卜、粉条子、蒜苗子、大香等,那是物价也便宜,有几元钱就可过个欢年了!过年时因我家有做豆腐的锅和配套行头,从腊月二十开始街坊邻居就排队在我家做起豆腐了,一直都除夕下午结束。后来通电、通上自来水后,做豆腐就省工省时多了,我的二弟曾经继承了一段时间,后来就丢掉了这个行当,有点可惜啊!
在孩提时代,做豆腐的人家可以改善一下生活,饭里可以吃到豆腐,做豆腐时可以喝到白汤(正宗的豆浆),吃到豆花、豆腐瓜瓜,确实是一本万利的行当。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豆腐担担攻出来的大学生”!到现在我就喜欢吃豆腐--吃生豆腐,因为它有一股豆香味,一股感情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