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与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纵观魏源的一生那是艰难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学识渊博,著作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海国图志》,首次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指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那么他怎么会有这种超前的思想呢?
其实答案不难找,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经历有关。
道光九年(1829年),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于是两人决定对一些书籍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当中,魏源第一次意识到:如今他们所学的知识太过于狭窄。
道光十一年(1831年),魏源亲眼目睹了江华瑶民起义,这个时候的魏源,突然意识到:清朝吏治的腐败已让国家变得越来越不堪,必须另辟蹊径。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开始撰写名著《海国图志》。其间,他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往来甚密。民族英雄林则徐相信大家都知道,虎门销烟使林则徐闻名中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魏源发愤图强,终于考取进士,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魏源所著《海国图志》本是一味”良药“,却在当时的环境下未能发挥济世之功,以夷变华的“天朝心态”让朝野上下对《海国图志》嗤之以鼻,满朝文武更是将其斥之为“长洋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因此,很快《海国图志》在当时被毁版。然而令人讽刺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却在日本大放异彩,1854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福泽谕吉、伊藤博文等日本维新人士,读罢此书,便纷纷抛弃儒学,转而学习西方经典,民间学习西方的热情更是势不可挡。
或许,每个荒诞的时代,都盛产“魏源式”的悲剧。满腹才华却生不逢时,一腔抱负却未能施展,魏源的悲苦在于他穷极一生矢志救国,可无济于事徒劳无功,爱过心切直至使出浑身解数,如夏剑钦在《魏源传》中的评价:
综观魏源一生,他从理学家转而为汉学家,从幕友转而为亲民官,从解经笺诗的通儒转而为关心水利盐漕的实干家,从忧时忧民的学者转而为放眼世界的先驱,都充分显示他是一名真挚的爱国者。
好了,本期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关注我,我们一起了解更多的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