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书
朱鸿林《<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
这是一本工具书,意在勘黄宗羲《明儒学案》各刊本之异。
算是近年来读的比较好的一本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本“训诂”之著。
书本不立论。所以说是工具书。
-2-关于《明儒学案》
梁任公在拟出的“国学入门书”书目中,《明儒学案》立于其中。原因是梁认为此书“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近代甚深”。
《明儒学案》的本意是成为“论不主于一家”的中立学术辑要,避免“学案”成为“宗传”。
《明儒学案》首次刊行者贾润康熙三十年(1691)序有云:
论不主于一家,要使人人尽见其生平后后已。学者诚究心此书,一披览间,即有以得诸家之精蕴,而所由以入德之方。亦不外是。其间或纯或驳,则在学者精择之而已。
——雍正十三年重印紫筠斋刊本《明儒学案》卷首
这一点对于服膺程朱理学为正统的学者看来,颇为介怀。以至于唐鉴(1778-1861)说:
又辑有《宋儒学案》、《元儒学案》、《明儒学案》......学者甚喜其采之广而言之辩,以为天下之虚无怪诞,无非是学,而不知千古学术之统纪,由是而乱,后世人心之害陷,由是而益深也。
——唐鉴《国朝学案小识》
唐鉴这是在批评以《明儒学案》等为代表的《学案》系著作“不立一宗、不定一尊”的教法。
不过,因为黄宗羲是刘宗周亦徒亦子,而刘宗周是明代心学除阳明外的另一座高峰。所以黄宗羲自然也更亲近心学一些。在他的《明儒学案》中侧重王学一端也是在所难免。本书中有说:
尽管他心有所属,相信姚江之学和嶯山之学才是圣学,王守仁和刘宗周的讲学语言文字才是学者有用的为“学”方“案”,他自己却更相信真相比较下的自由选择的胜义。
——朱鸿林《<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
-3-《明儒学案》的版本
《明儒学案》版本众多:
《明儒学案》的第一个刊本是康熙三十二年故城贾氏的紫筠斋刻本
......
第二个刊本是乾隆四年慈溪郑氏二老阁刻本......这个版本的字数比紫筠斋的多了约四分之一,约九十五万字,可以称为一个足本。
——朱鸿林《<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
另外:
《明儒学案》一共收录了二百一十多个明代儒者的传记。其中正选的有二O二个,附录的因为版本不同而异,紫筠斋本附录了十二个,二老阁本附录了十个,另有附案所录的五个。
——朱鸿林《<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
-4-黄宗羲对阳明“四句教”的看法
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黄宗羲承刘嶯山,是断然否定这是阳明所说的:
先生(阳明)每言,至善是心之本体。又曰:“至善只是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又曰:“良知即天理”。《录》(《传习录》)中言“天理”二字,不一而足,有时说“无善无恶者理之静”,亦未尝径说“无善无恶是心体”,若心体果是无善无恶,则有善有恶之意又从何处来?知善知恶之知又从何处来?为善去恶之功又从何处来?
——黄宗羲《明儒学案》
我个人理解阳明的“四句教”也是认为难以一以贯之解释通顺的。
最直接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已经背离了心学传统的性善立场,也有悖于阳明在其他方面一以贯之所说的良知是“至善之本体”。并且,既然无善无恶为心之体,那么有善有恶的意之动就是妄念,本身就是不应当存在的,应当革除,更是没有知善知恶的所谓良知存在的空间了。
和《朱子语类》一样,阳明的《传习录》是他人所记载的对话语录,未必经过讲者校对。此等语录“或出讲究未定之前,或出应答仓卒之际,百得之中不无一失”,因此需要细致考究。以后,想写一小文论之。
——2018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