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朋友之间的简单与纯粹,不奢望、不强求,相互欣赏、淡然处之,就像那“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心里,水不是代表冰冷,而是简单、干净与纯粹,也意味着细水长流。
简单并不意味着感情不深厚,而是希望让这份友情少一些负担和枷锁,多一些真诚与真挚。所以在交友之初所持的心态便不是那么功利的。
有的人把朋友看作资源,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有的人把朋友看作保险,万一有个什么事能有人伸出援手;有的人把朋友看作投资,哪天升值了,自己也跟着沾光......
这些并不错,但关键在于这样的想法是在交友之前还是交友之后。我也会对自己的一些朋友抱有这样的幻想,万一哪天他飞黄腾达了,也能拉我一把。但我常常把这些想法放在交友之后,就是我们已经是朋友了,才会去想这些事情。
如果在交友之前想这些,或者以这些标准和目的去交友,一旦朋友将来达不到你的期许,那么你便会很失望,也会让你们的感情打折扣。
我们与一个人交往其实是在与他所拥有的东西交往。可以是金钱、利益和权力,也可以是性格、品质和精神。
在我看来过于看重前者或者完全以之为导向,是带有一定的交易、合作、做生意的性质,而与后者交往才是更加纯粹的交朋友。前者是有所求的,所求的是功利;而后者几乎是无所求的,是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欣赏和吸引,如果说有所求,也是为了“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想要受到那美好与芳香的熏陶。
我更倾向于降低前者的比例,或者是不去考虑前者。不是刻意让自己不考虑,而是在交友之初,真的就自然而然很少想这些。
更多的是注重这个人最真实的本身给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直善良;是否幽默风趣;是否令人敬佩;是否意气相投......这样的友情是平等的,建立在相互欣赏之上,友情是否牢靠取决于对方的本质。人本身对了,地位、权势、金钱、财富甚至岁月变迁都显得没那么重要。
带着有所求的心去交朋友,你可能更多的会考虑对方能为你带来什么。是否能让你赚大钱;是否能助你加官晋爵;是否将来能用得上......如此你们的“友情”被套上太多的负担和枷锁,它可能是不平等的,存在一方刻意讨好,把关系建立在利益之上。这样的“友情”带有过多的商品性质,它是否牢靠取决于商品是否能一直保持较高的价值。
朋友交往越久,彼此越熟悉,越有默契,但能够留下来的人越少。很多我们本以为可以是一辈子的朋友,却往往成了过客。时间像一张滤网,从我们身边带走了我们本以为的大多数。
感情与利益,我更珍惜前者。在国家之间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在人与人之间恰恰应该是“没有永远的利益,但有永远的友情”。利益可以再寻,但那些温暖、陪伴和记忆是利益永远换不来的。
有朋友,免不了要找朋友办事。如果有朋友找我办事,如果他是我心中的朋友,在不会对我的家庭造成不好影响的前提下,能办的我绝对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实在办不了的我会跟他讲清楚,不藏着掖着,可能会一时伤害他的感情,但如果因为怕伤害而打太极,却会可能误了他的事情。
推己及人,对找朋友办事,我所持的心态是相信但不强求。我相信如果他能办,他肯定会全力以赴。但如果办不成,我也不会那么失落、失望更不会责怪。朋友本没有义务必须要帮自己忙,更没有责任帮了忙还必须要帮成功。
朋友帮我是出于我们间的感情,吃力未必会讨好,牵扯利益关系的除外。所以我觉得找朋友帮忙前,要想清楚,这件事该不该找朋友帮。我认为能用钱搞定的事情,没必要动用友情,更不用提那些可能对他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好影响的事情。
不做利用友情占便宜的事情,不做可能会坑朋友的事情,能自己搞定的尽量不动用友情。
应把朋友的援手作为应急手段和馈赠,即使在需要时发挥不了作用,只要他真有帮忙的心,都应心怀感激。而不应把它当作习惯,一旦发挥不了作用,就心怀怨恨。在我看来,朋友的价值远远比帮得了忙、办得了事大得多,也珍贵得多。
朋友是温暖的陪伴。是分享与倾诉,是把酒言欢,是抱团取暖。在漫长的岁月中,有一个或几个能聊得来的人,常常聚聚,发发牢骚,相互关心和鼓励,交换彼此的温度,让陌生的世界不再陌生,让冰冷的天气不再冰冷。
朋友是岁月的见证。那些与我交往了十几年的朋友,称得上是老朋友了,相互间见证了彼此的过去和现在,知根知底。可能由于工作职业、经济收入、性格等原因,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共同语言,但能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个从小到大见证你的人,重要的是你们曾经一起共同度过的岁月。因为稀少,所以会越来越珍惜。
朋友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纯粹的连接。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你可能首先会想到自己有没有朋友在这里,恰巧有的话,陌生也会变得亲近。当你经过一段繁忙的工作生活后,可能会想要给某个朋友打电话,可能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就是想聊聊。也许只有三言两语,只是想知道他过得还不错。朋友是我们和这个世界最纯粹的连接,不为工作,不为利益,想到了就联系了,联系了心里就安然了。
朋友是最真实的自己留在这个世间的痕迹。出了家门我们都是戴着面具的,这个面具是你的角色、职业、责任、头衔、权力......有的人在家里都会带着面具,真的没那么轻松。除了家人也只有在真挚的朋友面前,你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有没有想过,当你离开人世,人们记得的你都是那些面具,而那个最最真实的你只留在了家人和朋友的记忆里。
朋友也是你生活的坐标和动力。我们身边需要有个优秀的朋友,以他作为参照。懈怠的时候,抬起头看一看,身边还有个更好的存在,让自己意识到还要加倍努力。我想这就是见贤思齐。最好的状态就是相互欣赏、相互竞争,对方变好了不嫉妒,内心里希望对方过得好,但更希望自己过得更好。这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动力,激励着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
朋友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相比之下那些所谓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我不是不想从朋友身上得到好处、获得利益。既能够拥有真挚的友情,又能够得到实在的帮助和利益岂不更好?但我怕掺杂了太多,一旦处理不好,反而会给友情戴上沉重的枷锁,怕它变得不再那么纯粹,更怕它发霉,怕它变味。
所以我的态度是,与真正的朋友间轻利益、重感情。冲突能避免就避免,一旦出现,利益给友情让步。
我很欣赏“管鲍之交”的故事。故事中,鲍叔牙交管仲这个朋友,不是为了图什么回报和利益,而是出于对管仲的了解和欣赏,他看中的是这个人,是与管仲的品质、才能交朋友。因为足够了解,才会无视他人的非议,给予朋友足够的信任和理解。
后来鲍叔牙还主动让出齐国相位举荐管仲担任,甘心位居管仲之下。当管仲病危时,齐桓公问人事,管仲说鲍叔牙不适合为相,因为太过正直容不下小人。鲍叔牙知道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管仲了解自己并赞同管仲的意见。
鲍不会因为管是自己的朋友,而见不得管比自己好。鲍认为管在治国方面确实比自己有才能,他实事求是举荐管,不偏袒,也不需要管的感激。
管不会因为鲍是自己的朋友而刻意在大王面前说鲍的好话,不适合就是不适合。对此鲍也没觉得管不是朋友,反而觉得他做得对。
他们相互了解、理解、相信并欣赏,但不相互偏袒,也不指望对方的偏袒。
他们的友谊是不带任何压力、枷锁和负担的,因此他们的人格相互独立,彼此的行为不会被友谊绑架,而做出违背自己原则和意愿的事情。如此也让他们更加欣赏对方。
不知道真实世界中的管鲍之交如何,但故事里的管鲍友谊超脱了名利、嫉妒、私利、个人得失......是真正真挚的、干净的、纯粹的友谊。这样的友谊让一些人无法相信,他们认为是编的、假的、不切实际的,谁知道呢?但我愿意相信并仰望,虽然我目前还无法做到,但至少可以心存向往,能够想一想也是美好的。
很多人总想着如果自己落难了,朋友应该怎样怎样。必须要两肋插刀的才算得上是真朋友,我觉得这种心态是不可取的。
朋友没有义务为你付出代价,没有义务为你两肋插刀,更没有义务为你牺牲自己和家庭。做不做是他的事情,没有什么应不应该的。或者说应不应该取决于他的想法,而不是你。要付出、要奉献、甚至要牺牲的是他,他的行为和判断应由他自己决定。
恰恰是你自己,在面对困境,在寻求帮助时,心态失衡了,给友谊加上了条件,戴上了枷锁。人在挣扎时,往往条件反射地只顾自己,却很少考虑或者无暇顾及会不会连累他人。就像很多溺水者,在他人来搭救时,只顾自己活命,拼命伸手乱抓,很少有人能够冷静下来的,往往是导致很多救人者也搭上了性命。
把心态摆正了,相信但不奢望。对雪中送碳的,心存感激,来日报答;对不管不问的,平静面对,没必要怨恨;那些落井下石的,也不值得你怨恨了。
苦难是试金石,既是对朋友,也是对自己。对朋友的感情,对自己的心态......
我想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需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包括与朋友的交往。
朋友是什么?我想朋友应该就是伯牙和钟子期。
所有的机缘只因一次与琴音的对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