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了解《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这本书,是在《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结尾推荐书目上。置身事内讲的是更为大尺度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政府行动,那么小镇喧嚣则讲的是小镇上的政治生态,更加基层更加贴近普通人,加之微信读书的评分很高,于是我便开始读这本40万字的巨著。最终历经大半个月,累计24小时才囫囵吞枣地读过一遍,不说深刻理解,只能谈一些浅显收获。
《小镇喧嚣》这本书,是我近些年度过的书(很少)中最学术最像教材的书,因为书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什么可旅行性、形式理论、解释性理解、盖然性、科层化、类所有权等等等等。作者试图从小镇经历中抽象和提取一些共性的理论化的内容,从而使得作者的分析显得非常正式和非口语化,不了解这种政治分析的框架,便很难理解作者在总结时的表达。总是作者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和结论,更使得这本书更像学术著作。
不过虽然如此,这本书却不是那种晦涩难懂卖弄文字的难啃教材。作者以叙事方式切入研究,总体更像是故事甚至是小说。书中大量篇幅是尝试复现作者自己在H市大江区小镇调查的一年半中,经历的各种事情。不但精确地复现,而且故事的发展也颇具戏剧性,对我这种农村出身的读者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乡镇政府是最接近基层的,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有许多是具体到普通人的,从他们的工作中,不仅充满了人情世故,也引人思考,究竟这种工作方法对不对,还有没有更好的,如此不仅拓宽见识,也能增加对复杂世界的理解。人们总说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大概是因为人间的那些事是怎么也扯不清的,每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的策略自然就无从考虑合理性完美性了。
作者深入H市大江区小镇,住在镇政府的院子里,在一年半了时间里,跟随政府工作人员经历了迎检,收税,处理工程土地压占赔偿问题,关停采石场业主上访问题,农村土地归属纠纷,农业结构改革等等等等诸多事件,作者不是躲在办公室里听一些流言蜚语便开始脑补,而是跟随干部四处奔波,深入到每一件事的最细节的部分,如此获得的资料十分可贵也十分真实。作者并没有粉饰基层政府,而是既写出了政府在权力结构中强势之处,也写出了他们在工作中的无奈之处,还有一些工作中不合理的部分。由此我们对基层那些事多了许多具体的感性的认知,以后在看到有类似新闻时,便不会被表面的刻板印象和强弱之势所迷惑,知道在新闻媒体的只言片语间,背后是复杂而精细的具体过程,其中有种种利益博弈,每一方都很难用单纯的善恶来评价,而解决的办法也不是论谁有理。这种处事手法,很值得我这种“书呆子”学习。规矩是人定的,不管何种矛盾和事件本质都是利益分配的问题,不能用刻板的方式去处理人的问题。
了解这些基层的细节,我们便不会用单纯的二极管思维去思考农村问题。不会简单地推论政府贪污欺压百姓,也不会单纯地认为农民就是善良纯朴一直被欺负,既不会被所谓刁民的说法洗脑认为这些农民贪得无厌很难管理,也不会认为政府都是草台班子,什么实事都不会做,我去我也行。这种对细节的了解非常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里保持自己的判断。倘若我们不了解一件事的细节,便很容易被媒体带偏。
在书中作者提出目前的基层政治研究的一些弊病,其中之一就是学者们往往从一些高屋建瓴的理论出发,去解释乡村政治,这不能说不对,事物就在那里,解释却有五花八门的,似乎都有道理。但脱离基层政治的实际场域空间,那些学者的研究就会难免庸俗化,用理论去套人,势必会将人扁平化脸谱化,而书中记录的那些故事却是鲜活的,是需要仔细体会才能理解的,不能用冰冷的理论去概括他。
作者来到小镇第一件接触的事便是迎检,迎接上级检查,为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民实质减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迎检就是要迎接上级对政策执行的检查。类似的应付检查的事,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如果是以往我会觉得执行的时候不上心,检查的时候尽搞些表面工程,非常无语。但书读下来我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掌控其实是有局限的,就像老师不能管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有没有好好写作业,老师其实是不知道的。但是老师不能够不过问,政策制定下来如果不闻不问,那么底下大概率会不执行或瞎执行,就违背了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虽然有好学生自觉写作业,但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是好学生,所以检查是老师了解学生有没有好好写作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说自觉的人可以不被检查,也不是说指定好假期写作业计划就能保证作业写好,检查是闭环的收尾,必不可少。
检查固然是兴师动众,为了检查必须整理好各种资料图表,为了数据能准确,甚至不得已编纂数据,不能有丝毫错误,还得与农民对好口径,不能说错话。尽管其中有许多让人无语的操作,但是这一套过程下来,保证了政府就算前期没有好好执行,此刻也必须查缺补漏,就算有部分数据编造和夸大,但整体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通过检查,基层政府和农民等于是将政策复习了一遍,更加深了印象。尤其是计生检查,一年来好几遍,在检查中就完成了政策的知晓和知识的学习。因而检查是一个必然且有用的办法。
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小镇洲头村有一些农耕土地因开发和基建项目而被政府征用。村里给农民的占压补偿是3000元每亩,农民觉得价格太低而拒绝签约,小镇于是组织村干部做村民工作,互相扯皮。后来才知道施工方给每亩土地赔偿款是7.5万元每亩,最后分到农民手里就只有3000元每亩。看到这里你一定要大骂基层政府贪污腐败了,竟然扣了那么多钱,但这其实也是很难避免的。
首先农民的土地是和政府交易,卖给政府从集体所有变为政府所有,政府再将土地卖给开发商,因此钱是打给区政府的。区政府再打给小镇,小镇再打给村里,最后村里分给农民。这个过程中,区政府占了一部分,因为区政府作为上级政府机关。镇政府扣留了一部分,因为土地从农民手里收回来,并不能直接卖给开发商,政府要负责平整土地,修路修水电基建,然后才能卖给开发商。因此镇政府是有投入的,理应获得回报。而村里则是因为自身需要运行经费,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包括垫付农业税等等,村里也会扣留一部分,于是到农民手里就少得可怜。我们暂且不论这样做好不好,只说过程各方是不是很自然地扣留了一部分费用,从各方角度看都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不了解细节,就只能得出贪污腐败这一个草率粗糙的结论,而忽视了其中内在的机制。这个世界的运行都是各方利益交织的结果,我们站在政府的角度看扣留无可厚非,站在农民的角度看,他们确实只能拿到一点零头,很可怜。孰是孰非就很难简单下定论了,政府一丝不扣不可能,农民只拿3000也不合理,最后农民获得了多少,就完全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没有一个应该的数字。类似的利益博弈在书中到处都是,涉及到基层的那些事无巨细的事,往往都是错综复杂,难说对错,也难用对错判定结果。
这时你可能会同情农民,但当农民到了每年交农业税的时候,干部磨破嘴皮都收不上来税,一些家庭明明条件不错但就是不交税,这时,农民也是很难搞定的。一些农民没有文化,没有契约意识,交税的时候瞒报土地面积,征用土地时又要求丈量土地按实际征用赔钱。说好的事情说反悔就反悔,他们喜欢谋取小利死缠烂打,还喜欢攀比,不顾小镇不同地方区位和地价的不同,要求统一向地价高的地方看齐。干部们于是一年到头都是在和农民扯皮中度过。农民虽然是弱势的,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武器,就是死缠烂打团结起来,或动辄就上访,闹得基层政府很是无奈。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现实世界的诸多事情,其实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式可以轻松概括和处理的,许多看似荒唐的政策和工作方法,其实是长期工作中实践出来的有效方法。如果不考虑现实的复杂性,直说理想主义,说什么事应该怎样,会很幼稚。没有什么应该,有时候道理也不好使,归根结底都是各方力量和利益不断碰撞交织的结果。政府会故意压低给农民的赔偿款,预留给了农民还价的空间。农民不还价就会很亏,所以他们会闹,政府也知道他们会闹。最终政府提高了价码,农民发现闹不下去了,于是达成了约定。比如3000变4000。那么能不能一开始就定下来4000呢?不用反复拉锯谈判浪费时间,可能不行,因为政府不愿意拿这么多,农民拿了这么多可能还是会觉得低,继续闹。能不能政府和村里拿了多少如数给农民,一丝不扣呢?也不行,农民拿了巨款会不思生产,而且等到他们应该交税时,便谁也说不动他们主动交钱。因此这件事无解,最终只能变成令人讨厌的试探与扯皮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