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我的文字未必算得上“写作”而是“记录”。这可能源于记忆力太差的自知之明,抑或懒惰。有话如鲠在喉时自然是不吐不快,然嘴巴里吐出去,烟圈一样,也就散了。N年以后回想,只有模糊的一团,远没有文字的长久和清晰。
当然文字或多或少会有失真问题。真实的情绪,其形态、层次、明暗程度,一个描述不准确,容易成套路,即便如此,仍可以还原个十之七八。从怀孕到K三岁之前,我基本用的就是流水账记录模式。
如今在“记录”功能之外,它延伸出新的“使命”,总结、分析和反省。在这一过程中,对某些困扰或感兴趣的问题,抽丝剥茧,梳理出条理,找出个头绪,蒙困其中的我得以抽身矣。
实在缠绕成团,又不能快刀斩乱麻的,只能暂且放之。
转而寻求瑜伽的拯救。
是的,时隔五年,我重新走进了瑜伽馆。
瑜伽源于古印度,而流行于世界。
约公元前300年,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阐述了瑜伽的定义、内容 、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帕坦伽利将其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
印度瑜伽在此基础上成型,后成为古印度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印度先贤在最深沉的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
在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珈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的无上我合一;通过瑜珈将产生轮回的种子烧毁,心的主体被证悟,一切障碍都将不存在。
在印度,很难区分瑜珈与印度教的关系,寺庙、经典著作及生活中,两者都是彼此相互融合。
瑜伽修持者开始只有少数人,一般在寺院、乡间小舍、喜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带,由瑜伽师讲授给那些愿意接受的门徒,以后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间流传开来。
如今的瑜伽,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作为光吃不胖的一枚瘦子(也有增肥不成功的苦恼),我走进健身房的目的不是减肥,而是看重以下几点:
一为改善体质,健康之故。瑜伽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组织,使身体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能提高免疫力。
家里四个孩子里,只我算身体偏弱的,两个姐姐从小到现在,一年感冒不了两次,而我经常是逢流感必感冒。有了娃以后,尤其希望有个好身板,以应付白天工作、晚上睡不好的正常模式。
准备生宝宝的女性同胞,强烈建议提前半年到一年练习瑜伽。女儿K是剖腹产,我自身体质也不是很好,但她三岁之前,感冒和发烧情况都非常少,基本也不怎么去医院。我们归功于孕前半年多的瑜伽练习。
二为减压养心。瑜伽作为身体的静态运动,非常强调“专注”,不管动作能做到什么程度,要紧的是集中注意力于“呼”“吸”及动作的完成,释放身心。在身体的拉伸、挤压、延展中,让你跳出外界的限制,回归宁静。
“妈妈”是个全年午休的“职业”。老公经常出差,K近5岁,而我除了两个晚上因回老家的日期不同,与之分开,其他时间,准确说是上班之外的时间,基本都是和她一起。在一起时自然幸福感居多,但久了也会渴望自己的独处,哪怕就是发发呆,看看手机也觉得心满意足。
几个月前在她晚上上课的商场办了健身卡,送她进了教室,便径直走到五楼的健身房。有时间就上一堂瑜伽课,没时间就简单跑跑步,做做简单的腰腹练习。出来时仿佛元气满满,心情也好好,利人利己。
至于三,则是做个好示范,让女儿从小习惯美容、健身、运动、音乐、阅读等都是正常的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一名母亲是很神奇的感受,内心变得无比柔软的同时,又非常刚强。有时看到电影里嫁女儿的场景,想到自己和亲爱的宝贝也会有那么一天,便湿了眼眶。让提一袋子大米,走不了几步必然喊苦叫累。周末经常一个人带她出去玩,回来时抱着睡着的三、四十斤的K却能坚持走很久的路。
很多妈妈想必也有体会,自己的事往往半途而废,涉及到孩子时则极有毅力和耐力。就算是我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带娃,一个人做饭的暑假,她的外语课、乐高课等都不曾落下。着实也佩服自己。
为人父母,才明白,孩子是“天使”的真正含义,不光是鲜嫩、纯真、可爱,更因为她们无形中“带动”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希望成长为更好的人以更好的陪伴和熏陶他们。
享受瑜伽,坦然面对生活的各种“馈赠”,“无论如何你要相信,目前的状态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