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包的故事
说起汤包,老南昌人没有不知道南昌镇江汤包店的,它的原址在胜利路步行街北段。该店的企业性质属大集体,员工三十多人,面积七八十平方米。何时开业不得而知,我记事起就有。过去南昌镇江汤包店也不是经常光顾的,能上吃一次汤包是很奢侈的事,虽然每笼汤包四角二分钱,当时工资水平普遍低,但每天还是客满为患,时常还出现因排队或抢占位置而大打出手。我记得每年的端午节外公都会送来一大碗胜利路的镇江汤包给我们家吃,这可是他老家人早上五点钟去胜利路汤包店排队买来的。我食之津津有味,至今难以忘怀。 长大后,我常去胜利中路上的镇江汤包店排队吃汤包,同时观察汤包的制作过程。做南昌镇江汤包主要做好四个关键工序:馅、皮、包、蒸。首先说馅。汤包馅要用上好的猪肉皮来制作汤包馅料,要先煮熟肉皮,再将煮好的肉皮搅拌,待肉皮冷冻后切成块,再加入料酒、姜末、味精、盐等香料进行搅拌均匀,这样汤包的馅料就完成了。其次就是面皮了。面皮是用纯手工揉的,将面揉的不软不硬,光滑不粘手。然后,搓成一根长条的面棒,用手去捏成一个个小面团再开始擀皮。擀皮是很有讲究的,要求面皮周边要薄,而中间略厚。这样,汤包既能皮薄如纸,又不会漏馅。第三道工序就是包包子。这一步很关键,不仅要掌握好肉馅的比例,而且还要在包子里加入些已经冻好的肉冻。包子皮上要捏制数道绉折,要求纤巧匀称,搁在用松叶铺好的小竹蒸笼里,每笼是十只。你看刚包好的汤包就像一朵朵丰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放的白菊花。第四道工序就是蒸了。一口大锅,里面放进足量的水,盖上木盖,木盖上面开了四个大洞口,四个洞口上放上四个装有包子的蒸笼,高高树起的蒸笼像是四根木柱子立在锅盖上,锅盖边上还用毛巾塞住锅盖的周围以免蒸汽从边缝隙中跑掉。灶堂里正在燃烧着煤火,火焰猛烈向上直冲,大火将锅里的蒸汽带着汤包的香气四处弥漫开来,使人垂涎欲滴,味口大开。蒸煮时间不多不少十分钟,时间多了包子会破,时间短了又蒸不熟,所以要恰到火候方能出锅。 其实,品尝南昌镇江汤包不是每个人都品尝到位的,吃南昌镇江汤包要像绅士一样文雅而浪漫,这样才能吃出汤包饮食文化韵味来。 蒸熟的汤包端上来,热气腾腾,雪白晶亮,举筷之间就在于一个轻字上,先要轻轻地用筷头将包子与包子之间相粘部分挤开隔离,之后将汤包轻轻地用筷头移动,再轻轻地夹起来,饱满的像盏小灯笼,隐约可见里面汤汁摇动。此时就要借助汤匙托起汤包,汤包有一种吹弹欲破的柔滑,不要说吃了,看着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对着一个个热气腾腾晶亮剔透的汤包,切不可急于下口,否则就会丑态百出,尴尬之极,因为热热浓浓的汤汁可要溅你一身,汤溢满桌。我曾看到在我边上一个猛汉食客,汤包一上桌他就迫不及待地一筷子直截戳去,汤包就破了,一下就汤溅一身,溢出满桌,他吃时嘴里还大叫好吃,我暗笑他这还不如去吃东方红餐厅的肉包子来得爽快。正确的方法是轻轻地用筷子夹住提起汤包上面的折皱、漫漫地移到嘴边再细细地咬上一小口,拌着扑鼻香味,缓缓地吸吮浓浓淡红色的汤汁,准保你唇齿留香,真可谓:一汤入口,胜过三春。这时,你再慢慢的品尝汤包,浓香的肉馅配上很有韧性的包子皮,再蘸上醋姜等佐料令你食欲大增。有人为南昌镇江汤泡编有一首三字诀:吃汤包、有讲究、轻轻提、慢慢移、开小窗、慢喝汤、一扫光,满口香。 如今南昌市有十几家汤包店,都自称老南昌胜利路正宗汤包店,但我光顾最多的还是在胜利路的北段有两家南昌镇江汤包店,它们都很跑火,最北段的那家叫“胜利路步步高老镇江汤包店”,它以没有分店独此一家来证明是正宗的南昌老胜利路镇江汤包店。此店态度一般,或许是货好不怕客不顾原因;另一家在靠近叠山路一端的“老胜利路镇江汤包店”。此店以广告做得到位而吸引众多的食客。但叫号取汤包声大,以至影响品尝汤包的情绪。平心而论,两家汤包店各有千秋。步步高店的汤包皮薄汤汁多。两家价钱均为12元1笼,每笼8只。 说到此,我想起了2015年11月,我和我哥带母亲专程去了一趟镇江品尝百年老店的汤包。到了镇江后我们打的去镇江老宴春酒楼,它成立于1890年,是个名副其实的百年店。只见店外冷落,店内昏暗无客,见来人才开灯迎客。我们要了五笼汤包,一笼为四只,价格很贵。当我吃镇江的汤包时却发现找不到半点南昌镇江汤包的味道和感觉,汤没有南昌的足,皮也厚,吃到嘴里干巴巴的,似同嚼腊一般,令我大失所望,这真是美的破灭!我想镇江汤包引入南昌,也就如同古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一样,加进诸多的中国元素而成为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镇江汤包引入南昌也是如此。 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想还是我小时候的老胜利路上南昌镇江汤包店的汤包好,温香软玉,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