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与那个写《雨巷》的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因为同是江南和我个性的原因吧“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无论是雨的哀曲还是颓圯的篱墙,我总是把这首诗的意境想成是自己的家乡,仿佛是一种梦幻。
一直以来,然而我一直没法走出自己的“雨巷”,对于写这首诗的人我总是充满了好奇与好感。后来,我也陆续地读了诗人其他一些诗篇,从他的诗句受到感染,比如他的《我的记忆》“:白昼给我是漫长/黑夜给我是寂寥/------在这世间暮暮/朝朝只有呜咽。”在《寂寞》中“: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园子里的野草已如我一般高/我今已不复园中去/我静坐听风/夜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人如何老/。我觉得那似乎都道出了一种寂寞和孤独的心境。
虽然自第一次读到他的诗到现在已过了很长时间,但我一直忘不了有这么一个诗人和他的文字,时时刻刻陪伴我心灵的记忆中。每当我忧伤和烦恼时,这些诗句总会钻进我空虚的生活,对青春逝去的时光淡淡的缅怀,给我以共鸣,譬如他有一首叫《夜》的诗:“夜是个清爽又温暖/那飘过的风带着青春和爱的香味/我的头是靠着你裸着的膝上/你想微笑/而我却想啜泣”。诗人的情感是这么的细腻,脆弱而多愁。
多年来,他象是我的老朋友,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被苦闷和压抑所缠绕着,那些大多是个人化的诗篇中凝聚多少的辛酸和泪水,那些富有人性的诗句即使在今天也并不过时,长久地打动人的心扉,而成为经典,几乎每一首短小的诗句都是绝唱,我想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比起那些似乎精炼的文字,他的诗反而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有一种内在的旋律及淡淡的忧伤。正逢内忧外患,孤独又脆弱的戴望舒为找不到出路而彷徨,他的性格与周边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所以他以诗为情感的爆发点,我想他的作品在今天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存在着的,只是或多或少而已。那里面的语句是多么的平淡而亲切,象一个久未碰面的故人,哪怕是平时随意的问候:“ 老戴,你快乐吗?”“哦,快乐对我是不存在的。”这也许在其他人的诗中是见不到的,但是他却使用使一切平凡的生活都充满了诗意,望舒的语句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华美绮丽,如一首首平易散文化的语言,组织起来却独具特色。很多由华丽的词藻堆砌成的文字读后便忘了,而望舒的诗许多首我都能背诵,从他的诗中,我第一次记住了“愁怅、寂寥、踯躅”这样的一些那时对我而言陌生的词汇,我发现这样的一些词汇更能代表我的长期以来的一种心境。对我个人而言,他的望舒草给我的是一份似曾相识的对故乡的依恋,就如儿时的青石板道、那些生长在墙角不知名的苔藓、马头墙上的星空和门前流淌小河上漂浮的水草。
诗人没有加入任何政党小组或组织,他也很少歌颂光明,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写出那些动人的爱国诗句,因此进了日本人的牢房。虽然后来出了狱,刚刚见到光明的第二年却因长期积累的病英年早逝,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只有几本薄薄的诗集,创作的也只不过是两百首左右诗篇,但是传世的却占有极大的比例,这是他在九泉之下可以感到欣慰的。
然而似乎长期以来,今人只记住了他的《雨巷》,对于他别的作品知之甚少。我个人觉得《雨巷》并不能代表他真正的风格,据说他当时把它当作一首实验诗来做的,也是因为他个人对古典诗词的偏爱,没有想到的是这首与他其它作品风格不同的诗竟获得意外的成功,使他声名鹊起,人们后来并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称号。相反我倒是觉得他的另外一些诸如《夜行者》、《单恋者》、《示长女》等更能反映他创作才华,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内在的音调蕴孕着无穷的诗意。就是他和再短小的诗章中也能咀嚼出深深的余韵,比如《隔膜》、而《萧红墓前口占》是这样写的:“走了六个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的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不但抒发了诗人怀念之情,而且对萧红的才华身世充满了无比敬慕和惋惜。也许诗人自己也是如此吧,我常常这么想,因为他的一生并不快乐,在爱情和事业上也不如意。
书市上已很难见到他的作品,可能与当前诗受到冷遇有关,这是一个深深的遗憾:诗人生前无限寂寞,许多同一时代的人不能了解他,他不比他的老乡徐志摩那么爱出风头和风流倜傥,感情方面屡屡受到打击,对于人生难免产生失意和厌世的情绪,我想他只是在苦闷和寂寞,或者当他的祖国受到凌辱的时候,拿起手中那枝柔弱的笔,和许许多多文人一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一些文字.然后便寂寞地远去了,远离人世的喧嚣,在黑暗的时光隧道散发出一些微弱的光亮, 像一位彳亍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