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1969年11月15日,兰州军区空军机关由陕西西安迁至甘肃榆中夏官营。自此,兰空大院与夏官营、白虎山构成的地理坐标,深深地扎根在数万军人和他们的子女心中,至今已持续了五十五年。
兰州军区空军的前身,是西北军区空军。
1951年11月,西北军区奉中央军委电令,任命陆军第六军军长罗元发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六军政治委员张贤约为副司令员,西北军区航空处政治委员赵光远为西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1952年5月13日,陆军第六军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并,在兰州机场召开西北军区空军成立大会。
陆军第六军的历史可追溯到红军时期,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延安保卫战和解放西安,解放兰州的战役,1949年进驻新疆。
西北军区航空处成立于1949年,在西北军区和空军的领导下,完成了接收西北地区机场、人员、物资,建立组织机构,恢复西安—兰州—迪化航空线等重大任务,为西北军区空军组建作了必要的准备,创造了基本条件。
军区空军成立时,番号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1954年改称西北军区空军部,1955年5月,西北军区改称兰州军区,西北军区空军部改称兰州军区空军。
西北军区空军机关成立后,由于所属部队和院校多集中于西安附近,奉命于1952年6月由兰州宁卧庄迁移至西安机场。
1964年10月,空军命令军区空军在兰州开设指挥所,作为军区空军的一个派出机构,负责甘、青地区日常防空作战指挥,值班战勤人员由机关轮流派出。
1969年6月,经上级批准,兰州指挥所移驻夏官营新营房,数以千计的部队官兵有序地向新驻地集结。此后不久,由客运和货运车厢混编的火车专列从西安站发出,载着军区机关的军人家属和孩子们一路向西。有人描述道,军列是分几批从西安开出的,因为是临时编组,列车走走停停,有的用了好几天才能抵达目的地。当时夏官营火车站至兰空大院还是条土路,接站的大客车一路尘土飞扬地驶进大院。那时候大院内几乎没有树木,大礼堂也未完工,有人甚至在夜里听到了狼叫。很多年过去后,大一些的孩子们还能回忆起他们初到夏官营时的心理感受。
文革期间,兰州军区空军机关和陆军21军,陕西省军区一起执行陕西地区的“三支两军”任务,父亲作为工作组的成员参与了西安晚报的复刊工作。西安晚报复刊后,父亲被调至军区空军政治部。
那时候,我们家还住在西安东郊的空军工程学院。记得一个周日的上午,几位叔叔来家里串门,他们都是和父亲一同从大连190师调来空工院的战友。母亲拿出了父亲的来信给大家看,信中的部分内容,我至今仍然记得。信中说那个地方“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大姑娘百年不洗澡”,接着又说,“有一条深深的防空洞从后勤部通到司令部再通到指挥所,指挥所就在白虎山下”。父亲的来信给我一种强烈的神秘感。我忙问,那是什么地方。一位叔叔告诉我,那是夏官营,离兰州还有一大站。
1969年当天,我第一次听到了夏官营的名字。
1970年早春,我们家也搬到了夏官营。在那里认识了许多新伙伴,我们彼此述说着钟楼鼓楼,土门和西大街,东李村和纺织城。后来,自空军,自沈空,自济空和武空来了许多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孩子,大家的话题中又多了公主坟、万柳塘和大明湖,还有诸如打拉池、地窝堡、蔡家坡,一些比夏官营还显土气的地名。春天来了,大院内外开始植种杨树,大礼堂开始放映电影,服务社,大操场,大院里的军人和孩子们越来越多,白虎山下,渐渐地有了生气。慢慢地,我们习惯了新的生活,兰空大院成了我们的全部世界。
随着兰空机关的到来,夏官营火车站也热闹起来。这座在全国铁路网中级别很低的小火车站,每天竟有十多列从北京、上海、青岛、郑州、南京、西宁、成都、西安和乌鲁木齐驶来的客车停靠。一位网友给我留言,他当年多次往返于陇海线,每次列车都会在这个小站停靠,看到很多军人上上下下,感到很好奇。直到看了我的文章后才知晓,原来这是兰州空军的指挥中枢。
兰空为什么把指挥中枢放到夏官营,我没有看到资料记载。但却听到过一个说法,当年夏官营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临洮也是其中一个选项。传说北京的军机降落兰州后,先是驱车临洮,几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让吴司令改了主意,最后定点夏官营。当然,这只是传说。
院区工程由后勤部设计室设计,营建大队施工。白虎山下,还留有两座为营区建设修筑的砖窑。大院里的多数建筑都是青砖砌筑。红砖和青砖,有人说取决于土质,有人说取决于工艺,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到夏官营后的生活经历,验证了父亲的描述。“山上不长草”,在上个世纪是绝对真实的,如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风吹石头跑”,此话不虚,只是略有夸张。我下乡时,在川花坪见识过这样的场景,眼瞅着沙尘暴在两山之间流淌,刹那间遮云蔽日,飞沙走石,有人就被飞起的沙石击伤了鼻梁;“大姑娘不洗澡”,显然指农村姑娘,许多村庄连喝水都得不到保障,咋能洗澡。有人说甘肃农村的女人一生洗两次澡,出生洗一次,出嫁洗一次,这是不是就相当于百年不洗澡呢。
大院里那条东西走向的防空洞,我下去过两次。那时候搞战备,要求警报声一响,大人孩子都要钻地洞。第一次是政治部组织我们下去熟悉下面情况,地道很宽敞,也很高,走路不用弯腰,三四个人并排走也没问题。带我们下地道的叔叔说,各家回去都备一点干粮,跑警报时要带上。
那时的干粮,就是炒面和拇指尖大小的面豆。炒面豆时用糖精水和面,炒熟的面豆就像饼干一样好吃。妈妈用白布缝了两个小面袋用来装炒面和面豆,让我跑警报时带着。我想让妈妈缝一个干粮袋,就像电影里的战士一样可以斜挎在身上,妈妈没答应,她说面袋子以后还可以装绿豆和小豆,干粮袋就没别的用了。
后来警报真的响了,我拎起两个小面袋就往地道口跑。途中有人说是真的,有人说是演习,越说大伙儿跑得越快,不少人干粮袋都没来得及拿。在地道里坐了很久,有军人过来告诉我们演习结束了。孩子们也没急着上去,坐在那里吃起了面豆。
2008年春天,我独自一人回到兰空大院,还特地去找过地道口,可没发现任何痕迹,听说已经塌陷了。
兰空机关迁往夏官营之后,机关进行了整编,所属部队也有些变化。
1970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的方案,兰空机关将原来的七部二院(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军训部、高射炮兵指挥部、雷达兵部及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合编成司、政、后三大部,1970年4月1日按新体制办公。
司令部下设:办公室、航空工业办公室、作战、情报、通信、军务、军训、高炮、雷达、机务、科研、领航、航行、气象、机要、管理处,政治部。
政治部下设:秘书处、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群众工作部。
后勤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供应、卫生、装备、修建、航材处。
1969年10月3日,空军第46师在甘肃鼎新成立。该师由原空军独立第9大队和沈空16师第17大队为基础组建,李春吉任师长,刘自力任政治委员。
1969年11月10日,空军第11军军部在陕西西安成立,空36师师长姚长川任军长,空军第1航空机务学校政委张廷桂任政治委员。
1970年2月17日,空军第47师在宁夏银川成立,该师以原空2师第5大队和空32师第96大队为基础组建,空14师副师长马占民任师长,潘景和任政治委员。
1994年春节,我回兰州过年,那时的兰空大院已经迁址兰州市区一年多了,大门口的哨兵还在,军号依然按时吹响,几大部在同一栋大楼里办公。三十七中也搬到了兰州,但听说院里孩子多不在三十七中上学了,很多人去了师大附中。服务社,也不再是军人和家属们的唯一选择,出了大院门,菜摊和超市比比皆是,搭上公交车,就可以到达南关十字商圈和民主西路百货商店。孩子们攀爬五泉山,白塔山,也不用身背几个军用水壶了。在兰州火车站,很容易就能买到座号票,但进出站需要检票了。焖土豆没了去处,牛肉面则遍地开花。营区西门外有家十分简陋的面馆,取名萨达姆,中午时分门口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
我感觉焦家湾大院与夏官营大院相比,已不再是一院一世界了。
又过了十多年,大院的名称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