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读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时,有一段文章比较诗歌的浅近与深刻,其中记录了几首关于马嵬坡的诗,也提到了古人对马嵬坡事件的不同认识。
而且周先生特别批评了杜甫的“败笔”,为什么周先生说杜甫描写马嵬坡是《北征》中的败笔呢?
一、《苕溪渔隐丛话》中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几首诗的比较
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在古人眼里也是一个大IP,历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着实不少。作品多了,自然有人喜欢拿来比较一番。南宋的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就记载了宋朝魏泰对于4首唐诗的评价,然后周先生又对这些评价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到三观的不同。
下面是《苕溪渔隐丛话》转载魏泰《隐居诗话》中评价刘禹锡和白居易:
《隐居诗话》云:“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云:‘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夭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云:‘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岂特不晓文帝体裁,而造语惷拙,抑亦失臣下事君之礼。
下面这一段评价老杜:
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商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以死,官军何预焉。
还有一段评价了郑畋的《马嵬诗》
《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足道也。”
下面我们分别看看这4首唐诗,为什么魏泰评价不同?
二、刘禹锡白居易 失臣下事君之礼
魏泰说刘禹锡白居易这么写皇上, “失臣下事君之礼”,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禹锡《马嵬行》是这样写的:
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夭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
关键之处在于刘禹锡诗中有:官军诛佞幸;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是官军,不是皇帝。唐玄宗做了什么呢?天子舍夭姬。刘禹锡用了一个不得已的“舍”字,表达的是皇帝的不忍心。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六军不发无奈何?这一句更加明显,意思是皇帝本无此心,是被迫赐死了杨玉环。无论刘禹锡还是白居易的写法,都有损皇帝大人英明果敢的伟光正形象。其实白居易一开始就对唐玄宗持有否定态度,所以《长恨歌》开篇就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因此在深受儒家教育的古读书人眼里,刘禹锡和白居易这样写,有损为臣之道。
注:六军不发无奈何,有版本为:六军不发争奈何。
三、为何杜甫受到魏泰表扬?
杜甫《北征诗》中,关于马嵬坡这一段是这样写的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魏泰认为杜甫这一段写得好,展现了皇帝的伟大形象,可以看到唐明皇吸取了夏、商两朝失败的教训,主动作自我检讨,赐死了杨贵妃,跟官军的逼迫没有关系。
和刘禹锡、白居易相比,杜甫忠厚老实得多,维护了和美化了唐玄宗李隆基,因此受到魏泰的表扬。
四、为何郑畋《马嵬诗》受到魏泰痛批?
读过郑畋《马嵬诗》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郑畋(tián)(825年-883年)是晚唐人,相比中唐的刘禹锡和白居易,他说话就更不客气,直接讽刺唐明皇“终是圣明天子事”,而且还反问道:,景阳宫井又何人?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容量甚大。第一句两个意思,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肃宗回马是一意,表示唐军新的力量开始扭转乾坤,因此第二句有“日月新”之说。杨妃死是一意,表示旧势力的消亡,杨国忠被官兵诛杀,杨贵妃被赐死,所以第二句有“云雨虽亡”之说。
第三句是转折,但是谁都能看出是反讽,您唐玄宗终究还是一个圣明的天子呀!第四句又转一层,您如果是个圣明天子,那么景阳宫井里的陈叔宝又算什么呢?人家陈叔宝虽然也昏庸误国,但至少还知道保护自己的女人,一起藏在井里同生共死,你赐死了杨玉环以自保,是不是连陈叔宝都不如?
据说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想纳张丽华为妃,长史高颎说:"周武王灭殷商,杀死妲己。如今平定陈朝,不应娶张丽华。"于是高颎下令杀死了张丽华。两个美人,一个死于自己人手里,一个死于敌人手里。
郑畋这样犀利的语言几乎是痛骂了,所以魏泰说:“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托无状,不足道也。”你郑畋用陈叔宝和张丽华来比喻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是何居心?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朝对于文人的宽容,如果刘禹锡白居易生在清朝,估计这个官当到头了,郑畋先生也不要吟诗了,可以直接去菜市口唱一首《凉凉》。
五、周振甫先生为什么评价杜甫是败笔呢?
周先生对于四首诗进行了分析,也对魏泰的评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魏泰批评了刘禹锡、白居易、郑畋,表扬了杜甫。但是周先生却认为恰恰被魏泰表扬的这一段,正是杜甫的败笔。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褒妲是褒姒 、妲己的并称。褒姒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西周灭亡;妲己是商纣王的爱妃,结果殷商被周朝取代。杜甫说周幽王和商纣王沉迷女色而亡国,唐明皇英明果敢地赐死杨贵妃,所以: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周先生认为杜甫美化了唐玄宗,在这4个人中,杜甫北征写马嵬坡这一段写得最不好,杜甫不但没有批评唐明皇,还把唐明皇比喻成了一个明君。
古人常有红颜祸水、女色误国之说,不说掌权者的不是,反而把原因归罪于女人,彷佛女人是真正的祸根。
不过周先生关于杜甫的”败笔“之说也值得商榷,毕竟杜甫生活在那个时代。写北征的时候是安史之乱第二年,至德二年(757)八月,也是马嵬驿兵变发生的第二年。那时候天下未定,唐玄宗还活着呢,虽然刚刚成为太上皇,但是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杜甫如果像100年后的郑畋那样写,后果是什么可想而知,估计精神失常的诗人才敢讽刺当朝的皇帝吧。
所以从杜甫的思想与诗风来看,这样描述马嵬之变是很正常的事情,说”败笔“确实难为了杜甫。周振甫出版诗词例话时,是1962年,用现代人的思想评判古人的思想肯定是有距离的。
六、 杨贵妃红颜误国与翻案
杜甫在写北征以前困居长安,当时还写过一首《哀江头》,诗中也写了杨贵妃的形象: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这里写得就没有北征那样深刻, 钱谦益《笺》评价说:“此诗兴哀于马嵬之事,专为贵妃而作也。”杜甫只是写了由盛转衰的悲哀,并没有作评价。下面这些诗对于杨贵妃就不那么友好了。
1、红颜祸水说
中唐李益七律《过马嵬二首 其一》
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
丹壑不闻歌吹夜,玉阶唯有薜萝风。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
李益触目生情,大概不好直接写皇帝的不是吧,通篇都是写杨贵妃,后面含糊地批判道: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是批判”世人“呢?还是批判”此中“?
杜牧《过华清宫》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写安史之乱,不去写皇帝的昏庸和叛贼的不忠,却要和杨玉环纠缠。
罗隐《马嵬坡》
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写马嵬坡直写杨贵妃,对唐玄宗一字不提,杨贵妃冤不冤枉?
元稹《连昌宫词》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
太平谁致乱者谁?好像安史之乱的原因是:朝廷渐渐由妃子 ..........
2、翻案说
咏史诗,很多诗人喜欢翻案,因此同一个题材会有不同的立场。魏泰《隐居诗话》表扬了杜甫,批判了刘禹锡、白居易和郑畋,是因为他们竟然敢于指出皇帝的不是。 其实不仅仅刘 、白、郑三个人同情杨妃并为鸣不平 。
李益另一首《过马嵬》
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还是李益,同一个题材翻来覆去,能说的话他都说了,这首又开始为杨玉环鸣不平 。你们这些如云的猛将都哪里去了?国家存亡之际,反而归罪于一个女人,有没有羞耻之心?
有时侯诗人表现的是不是有点像自媒体?似乎很多人没有什么立场,有流量就行。
唐末徐夤《马嵬诗》
二百年来事远闻,从龙谁解尽如云。 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张均、张垍是张悦的儿子,张家两代在唐朝位为宰辅, 安史之乱竟然投降了安禄山,受伪命为中书令。相比较张家兄弟这种叛国贼,杨贵妃是不是还要表扬一下?虽然比喻不太恰当,不过也算是翻案文章吧。杨贵妃是否有虞姬的骨气很难说,谁知道呢?
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直接批判李隆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作为一个皇帝,上不能护国,下不能护妻,事业爱情两不成。
魏泰为什么放过了李商隐呢?或许也批判过,老街读书少,不知道而已。
结束语
周先生批评杜甫败笔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杜甫美化唐明皇暗含了”红颜误国“的思想。安史之乱(755年)虽然重创了大唐王朝,但是唐朝还延续100多年。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破潼关,唐僖宗西奔,韦庄写了一首《立春日作》:
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长安又一次被攻破,皇帝又一次逃跑,这回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在女人身上了。
唐亡以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也有一个美人叫做张丽华,人称花蕊夫人。后蜀灭国后,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宋太祖赵匡胤久闻其诗名,召她作诗。 花蕊夫人吟诵了下面这首《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杜甫身处那个时代,不愿意或者不敢批判皇帝,我们可以理解, 说其美化唐玄宗的那一段是败笔,似乎也未尝不可。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