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听到老公用手机播放的李健翻唱的歌曲《父亲的散文诗》,我竟突然泪流满面。老公惊讶于我的反应,我也有点不知措施。仔细思量,是因为这几句素描般的歌词,虽然描述的是“父亲”年轻时的窘迫,却牵动了我对小时候种种困苦的记忆。
这样说仿佛我的家境格外困难,其实也不算是。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城市,八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成长,那个时代大家普遍都不富裕,而且相信很多出生农村的孩子家境要更贫寒。但即使家境并不“悲惨”,我的童年记忆也还是充满了物质的匮乏和父母的窘迫:从小几乎没有自己的新衣服,都是捡表哥、表姐的穿;爱吃的东西很难有机会吃到,只有巴望着过年能饱一饱口福;全家租住在偏远的平房,每天爸妈很晚回到家还要赶紧点火、烧炉子,为了把冰冷的屋子烘热;为了买家里的第一个房子,妈妈到处筹钱,一度因为借钱被奶奶拒绝,坐在家里默默垂泪 …也许这些景象在那个年代非常普遍,也请很多真正受过苦的朋友不要笑我矫情,但我切切实实的觉得,年少时的贫困,在我身上有着深深的烙印。
这种烙印,在年少时的表现就是格外地节省。 其实当我上中学时,家里的境况已经改善很多,爱吃的水果、零食舍得买了、妈妈开始给我添置新衣服、爸爸攒钱带我出去旅游,到大学时,和很多需要助学贷款的同学相比,我已经算吃穿不愁、手头宽裕的人了,但我们一家还是维持着尽量节省的习惯。记得我在成都念大学时,每逢寒暑假回家,要倒两次火车,如果坐慢车,要三天三夜才能到家,为了省钱,我都是买慢车的硬座票。坐三天三夜的硬座回到家,蓬头垢面、腰酸背痛不说,脚已经肿得脱不下鞋子了。直到现在想起春运时硬座车箱的拥挤和气味,以及后半夜又累又困却无法安睡的情形,还是心有余悸。现在想想,其实以那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大可不必这么苦,但心底里就是觉得花父母的钱一定要尽量省。
等到自己赚钱了,条件越来越好,花钱开始大手大脚,平时也在社交等方面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小气,但一些生活中的小习惯还是改不掉。比如我吃饭总是非常快,追究原因,还是因为小学的时候,和表姐表弟几个每天中午一起在姥姥家吃饭,几个孩子围在桌前抢那一小盘菜,吃得慢就吃不饱,所以练就了本领就是夹菜、咀嚼都很快。
有一次和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姐姐一起喝咖啡,聊到职业发展的话题,她讲了关于出身的影响,她说:见过一些企业高管,看得出来以前肯定出身贫困的,因为虽然他们很拼搏很努力,但他拼搏的“姿势”可能不太好看。所以这样的人,虽然可以用,但以后绝对不要用钱去测试他。而且这样的人,他的眼界还是受限的,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出身富贵的上司或老板的心理。
我听了面带微笑,但其实内心黯然。她见我开高档车、背名牌包,可能以为我是个“富二代”,所以才会很坦然做这样的论述,却不知道我其实也受过穷。我相信她只是客观评论,没有贬低的意思,但却触动了我内心隐秘的一根弦。因为她说的,正是我忌讳和惧怕的,那就是幼年时的贫困,到底给我打下了多深的烙印?是否时不时出卖了现在光鲜亮丽的自己?
我理解她所说的“拼搏的姿势不好看”是什么原因,贫穷像一个黑洞,当你好不容易从中爬出来,你会拼命远离它,生怕再次被它吞噬,每当回首望向这个黑洞,它都会让你脊背发凉,所以为了所谓的安全感,你就会拼命的继续向前逃。甚至为了远离它,可能有些人会有些不折手段,甚至铤而走险。这跟那些出身优渥家庭之人的那种淡定从容、闲庭信步,当然是不能比的。
经过工作这些年的努力,我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速度还算满意,但我不知道自己“拼搏的姿势”是否好看,即使坚守着道德标准,但是否也是他人眼中对金钱格外看中的人呢?我在人际交往中其实一直刻意的出手大方,因为担心自己曾经的节省落下小气的后遗症,但我从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追求:对于他人懒得专研的奖金制度仔细研究;找老板谈加薪时也是义正严辞,甚至咄咄逼人。因为收入的确给我带来安全感,也是我奋斗的极大动力。
想要割舍自己的过去是不现实的,因为过往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也许再过些年份,我离那个“黑洞”会越来越远,对它的惧怕也会越来越淡。希望有一天,我会坦然的面对自己,感谢曾经的贫穷,它的烙印伴随着我,也成就了我。
贫穷的烙印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