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却仍是过不好一生?过去的我真的很勤奋,每天四点半至五点起床开始读书,即使累了就喝杯咖啡继续阅读,哪怕碎片化时间自己也不会浪费,陪孩子的时间自己都是心不在焉,生怕自己阅读时间浪费了。还为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一年读完100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读完20页,哪怕自己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要在床前读完书。一年多下来读了100多本书。
过去的经历让我十分痛心和可惜,因为获得的却是一点儿都不成比例的收获。那时我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中。反反复复在这个陷进中挣扎,让我感觉到了焦虑和自卑。
在第二次阅读《认知觉醒》和成甲《好好学习》中,让我终于恍然大悟并且找到了自己原因,原来是我一直以来的读书方法都是低效的。
过去的自己一直是局限于最原始的读书方法——阅读、摘抄、画线。这种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的知识点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得到的创始人罗振宇提到,读书就像“缝扣子”。他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缝扣子,把新知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也提到事实上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在英国的莱斯特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他们让实验对象观看一些名人的照片,然后在这个时候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受到了刺激,然后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观看。科学家发现,当实验对象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外一张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受到刺激,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看到新照片时,没有为它单独开辟空间,而是调用了以前的回忆,形成新的记忆。所以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方法就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我们原有的读书方法只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金句名言等,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看似不断阅读新书,实际我们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将学到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自己的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于是在书中我们读书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过去哪些经验相关。这会让读书成效产生一种复利效应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