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公元189—589年)
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深层原因是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
在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循环中,东汉的政治日益腐败。这种现象招致了有良知的士大夫的激烈批评,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波澜,当时人们将这种批评政治的风气称之为“清议”。清议刺激产生了一套与官方评价不同的人物评价标准。尽管清议表现的是士大夫的节气和风骨,但是在当时,对皇帝的权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两次的“党锢之祸”,表面上看士大夫与宦官的冲突,究其实质是清议和皇权的对立,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宦官、士大夫与皇帝三者之间矛盾的激化。
自从汉武帝以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思想,可谓深入人心,受到世人广泛的遵奉。汉末的清议,最初是按照儒家道德标准批评政治,希望皇帝按照儒家的理想,抛弃宦官,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最终,士大夫们发现皇帝竟然站在了宦官一边,士人的道德理想一下就破灭了,而维系这种道德观念的儒家意识形态也受到重大的打击,失去了对士子的吸引力,导致后来玄学和清谈的兴起。维系两汉的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也是之后长期分裂局面形成的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