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殇,错,罚与不罚?》
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极端倡导素质教育,爱的教育,对学生所犯错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究竟是错还是对?
体罚或变相体罚是否有标准的分界线?
若一张白纸入校,是要五彩斑斓,还是黑白一片?
……
说实话,这些问题我都不知道答案,只能从片段的零碎实践中,找到我以为的答案。
案例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我真的特别累,可以说是心力交瘁。
上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一个学生悄悄出教室去钟楼看蝌蚪,天知道那里的水池有多高多深,可是,一个六岁的小朋友怎么知道那是危险的呢?
当把他从水池边领回办公室的时候,我都还是怒气冲冲的批评他,他哭着说,我不爱他了,他只是去保护蝌蚪的,他要和蝌蚪做朋友。
因为我骂了他,他觉得我不爱他,所以就理所当然的撒泼打滚,哭个不停,我告诉他,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可是,一个六岁的小朋友,我又能指望他明白什么呢?
在他的世界里,这没有错,对呀,和小动物做朋友,又错在哪里了呢?
不过,等他冷静下来了以后,我告诉他说,不是因为你和小蝌蚪做朋友老师批评你,而是因为你出教室没告诉老师,然后做危险的事情,所以老师才生气的。
当他擦掉眼泪,拉着我的手保证再也不会犯错误的时候,我在想,教育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变得更好,不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够真正的成为孩子,使他成为更好的他自己,是我认为的教育的目的。
案例二:对学生所犯错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究竟是错还是对?
现在是新时期,新社会,也是新的教育体系和主张,我不是质疑或者说反对如今的素质教育,反而更加的支持他。
我所不能理解的一个点是对于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它的底线在哪里?是不是任何孩子犯任何错误,我们都是以一颗所谓的包容之心,爱之心去解决?素质教育下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完整,在要求老师教育出彩出众的情况下,赋予了老师更多的大责任,却没收了基本的教育培养权利,是不是有一些“强人所难”?
我的班上有一个孩子,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说小偷小摸或许太严重,那我换一种说法,他总是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拿别人的东西,这种原则性的错误,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处理?
一次,可以是批评教育;两次,也可以是爱的教育,包容教育;三次、四次……
是不是还是以说教为主,次数一多,孩子早已麻痹,批评不过是无关痛痒的闲话罢了。
所以,当这个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我才用的方法是用戒尺打手心。说到这里,肯定有喷子会说,哎呀,老师怎么可以打人呢?孩子还多小啊,他只是个孩子呀。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教育才停滞不前,才会在小小年纪放纵成目无师长的人,年纪尚小的时候不严加约束,难道还指望所有的孩子长大后幡然悔悟吗?
我打了他三个手心,打一个,说一句,三个打完,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这三个手心是我为了惩罚你屡教不改,若以后再犯,我不会再管你,不管是被人欺负还是其他,我都不会再管束你。
至此以后,经过验证和调查,这个孩子再也没有犯过同类错误。
所以,想请问各位教育大拿,或者各位家长,“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标准在那里?
不希望尽心尽力的老师蒙受不白,也不希望孩子的错误没人管教,更不希望因为约束,而丧失了教书育人最基本的点:教,指导,训诲。
案例三:白纸入校,是要五彩斑斓,还是黑白一片?
在小学部之前,不管是我在职高实习的时候还是在上初一年级的时候,我采用的绝大部分的方式方法是和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他们的兴趣切入点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在树立威信的同时和他们交朋友。
对于他们,用任务式教学来上课,只要他们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那么时间自由,这种方式,很适合信息技术这种实践类学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也能保证学生纪律的良好性。
可是,自从到小学部当了一年级的副班主任以后,才发现我以前看过的教育理论和体会的教育过程,可能并不是很适合这种刚刚离开父母怀抱,六七岁的小朋友。
我看到其他学校有的老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严加约束,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甚至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都能引来老师的责骂。可如果不严加约束,孩子们可能真的会放飞自我。
于是,我开始思考,应该怎样教育培养这些孩子,是让他们拥有年少时应该拥有的五彩斑斓,还是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前后进退都有相关的指令和要求,是不是也要让他们的世界和成人的一样,暗淡无光,黑白模糊?
这个问题,对我而言,很难,我既希望他们听话顺随,也同样期盼他们能够完美的自由生长。
只是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更愿意时刻看见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时刻听到他们的童言无忌,时刻感受他们不加修饰的真心……
以上,真希望时间长河可以给予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