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群人很热闹的在一起,我便总想逃,然后我就逃了。
2016/12/16
认真的来说说自己
一个人是常态,经常的状态,长久的状态。今早看到赵星的《孤独,真的是一种病》,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有一种太相近的感觉。
“孤独就像一场永不解冻的冰,冻在南极和北极,不到遇见大规模的全球变暖,便不会消融开来。上班一个人做事,一个人回家,也喜欢一个人吃饭,或者只跟一个人吃饭。我害怕很多人一起,参与不了集体活动,在人多的时候我总会觉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说什么聊什么,不知道如何和大家热络起来。小时候的那个我消失殆尽,或许,人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都会变成另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所以,我应该也是有这种病的一人?那我在初中之前得算正常的,一步一步走上这种只习惯一个人的状态大概就是从初中开始的。出于好胜心太强,出于脾气太直不愿有所保留,还是?别被吓到,我与人相处外面呈现出来的状态还是所谓的“正常”的,但心里,内心深处,诸多难受,和不自在。
那个时候是想与人说的,能和谁讲,妈妈吧。记得有一段时间每周周末回家后便在沙发上开始我的苦水哭旅。吐槽着为什么我不能跟其他人一样那么自然的就跟别人打成一堆,为什么我总是一个人去做那些事情,为什么?我很责备自己,因为我认为我大错特错了,好像就我有问题。妈妈大概,不,是真的也不理解。别的同学都好好的,怎么就你这样了。每次哭的场面还蛮激烈的。每次也都得不到相应的宽慰理解和包容,不管到底是不是我的问题。
所以,久了,便不会再跟他们说了。因为内心拒绝再让他们伤我一次。每一次的哭都耗尽了我的精力,每次哭完身心也真的都被自己给掏空了。站在现在18岁这样一个年龄去看那个时候就10岁多点的我,原来已经感情如此细腻,会为一件说不明道不清的事扯开了心去哭,我觉得心疼她。她不懂什么的,乱想了,想多了,可能也没想去解决问题本身。那个时候,如果妈妈就直接紧紧抱着她,什么都不说,给她弄些辣的吃的;她便好了。可能毕竟不是可能。
所以,一点点一滴滴,心里真的是有问题的,问题不在于孤独,而在于错误地对待了孤独,认为孤独是可耻的,见不得人的。那么巧,还有一些路过我这的人带给我的观念更是加深了我对孤独的误解。比如,人类是一个类,一个群体,你得是那个群体里的一员,融不进去,你这辈子基本上没有救了;比如 朋友一大堆,走到哪,随意招招手就是他的朋友,我呢,寥寥;比如分队找组,或是做清洁,或是小组讨论,或是体育课分队接力,我就尴尬了,不知何去何从。
讨厌这样的自己,总是融不到大家当中;一次次试着去融进去的时候,总是自动的就被排除了,好像被排斥是有连锁反应的,有第一次了,后面便都这样了。那时候感觉糟糕极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别人的喜怒哀乐我想扯上关系也不行,我的喜怒哀乐就还是自己的喜怒哀乐。我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曾多次想过,爸爸妈妈我也觉得对不起,因为这么多年好像我只带给了他们麻烦和不愉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负担。
慢慢的,知道孤独已经是我的常态,我就安静了。在高中,除了读书,做作业,看电视,其他的便没有什么了。我看了很多英语短文,看了很多电视节目,一看变沉迷,大概是想忘了孤独状态的痛苦,同时也去这些当中寻找力量。那几年,真的很安静。虽然还是会和同学打打闹闹,开着没边没际的玩笑,没心没肺有时话特多,班级活动也尽量积极活跃,但...内心里,始终是说不出口的一堆伤口,不适合说给任何人听,实在是太害怕。
幸好,我们那的高中那段时间好像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同学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所以,我也假装这样做了,学习嘛。就以学习为借口,其他的就放到一边。所以,我内心更加沉默了,这并不是一种幸好。我都在忽视自己了,不过后来好像一心记着高考,忙着睡觉了,没什么痛苦的感觉。每天就那么按部就班的,也想着,也许高考了就好了。
并不,问题不解决一直都会在那,还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不好的连锁反应。
这次真的幸好,自己替自己感叹是幸运。或许因为年岁已长真的成熟了些,或许是高考的洗礼太精彩,或许这几个月大学生活的直接,或许是那一篇篇温暖的文章,或许是看见了温暖的某些人。心有被治愈到,自己也越来越会为自己治疗,还想成为一个自带温暖属性的人。
现在的我对待我经常一个人这事,已经呵呵了,一个人挺自在,也会约着人吃吃饭,聊聊天,走走路。以前是我错待了自己,但那样一种过程又是必经的,不然今天的我也不会因为冬日里的阳光灿烂莫名开心了一天,走在路上也会扑哧一声笑出来,还那么有闲情的去捡了那么多的叶子。
感恩,感激,感动。谢谢每一个阶段的自己,每一步都不易,我很珍惜小小的力量。珍藏在心,供我一生温暖。
Pretty sunshine of life:我很庆幸,因为过去的自己,我才是现在如此的我。我还要继续成长与温暖。虽然还是一个人的常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