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这本几个人都推荐的小说,看完第一部的时候还挺舒服。看到后面的几部,伴随着一个一个人的死去,心中略有沉重。这倒真如肖娜所说是一本可以让人的心安静下来的书。这也算是一部民族的史诗吧,鄂温克族,一个和森林和驯鹿一起生存的少数民族。
其中关于依莲娜对故乡和城市生活的描述,让我颇有一点共鸣。依莲娜成为了鄂温克民族的第一个大学生,还是一个画家,她接受了现代的汉族的城市的文明的教育,当他在城市生活的时候,他怀念从小生活的森林,当他回到森林里的时候,她又对现代文明有那么一些向往。所以他频繁的在这两种文明里切换,最终她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了森林里,在花了两年的时间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画了一幅画,创作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后,却最终死去,她的死也许是她内心的挣扎,可不可以看做部落文明和现代文明在她身上的冲突。
我在农村生活了38年,举目是习以为常是田野,丘陵,不怎么美观的小河,身处其中时,也像依莲娜那样向往外面的世界,然后我来到嘈杂喧闹的城市,却总觉得心里缺少了一种安全感,时常焦虑。我也理解了凤芝婶去无锡后,描述她呆在陌生城市里的感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这种安全感也许就是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一种已经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记忆的依恋。即是生活和习惯的依恋,也是精神上的依恋。我似乎一下子就理解了乌吉娜所说的那种睡在希楞柱里看到天空的星星才能安心的感觉。我也曾经在结婚后,觉得回到妈妈家睡的觉特别安心。
在历史的进程里,鄂伦春族最终走向了汉化。因为政府的林场,他们和驯鹿一起赖以生存的的森林逐渐消失了,只能被迫走出森林,走向了另一种文明,但毋庸置疑的,他们自己民族的文明消失了,最终他们这个民族就消失了。也许说他们的血液里DNA还是这个民族的,但是他们的文化、宗教、氏族规则那一套东西都将慢慢消亡。
仅仅在我们的身边,城市化的进程也似乎是这样逐渐吞没了农村文明。我们小时候的赶庙会,走亲戚等很多文化和习俗也消失了。也许这个世界始终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强悍的民族或者一个群体,总能占据优势,现在的强悍是用钱来衡量的。
这本书中对鄂伦春族种种习俗的描述,包括他们的宗教信仰,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都让人感觉到了一种诗意的田园生活的氛围感。但是现实的生活却也是残酷的,善良的,自私的,相爱的,相杀的,仁慈的,奸诈的最终都将一个一个死去,那样平常的,也那样突然地就死去了。有点像《活着》里描述的那样,写了一群死去的人,却似乎在告诉你怎样活着。仅仅活着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书里描述的这个氏族里的人所有的内容就是为了活着,十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组成的一个小部落,他们的一生都是男人在狩猎、上山穿林下河、女人挤驯鹿奶,寻找驯鹿回营地,做桦树皮的各种东西,切肉,熟皮子等等。夜晚点起篝火一起吃肉,开心了就唱歌跳舞,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绝对不可能像文明世界里的科学家或者英雄,为这个世界做出什么杰出的贡献。他们仅仅就是为了活着,每天和森林和驯鹿和星星和月亮一起活着而已。
这本书也许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民族的记忆,这个记忆对一个鄂伦春族人来说也许是有点悲凉悲壮的史诗。也许对我这个汉族人来说也许是对田园生活,世外桃源的一种慨叹和向往。还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人是这样活着的,也挺好的,也没有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