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看这本书,是受到书名-“自卑与超越”的吸引,因为“自卑”这个问题,似乎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而我最近和“自卑”关系很好,让我不禁想了解它一下.
本书是心理类书籍,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和代表,研究的对象是以个体为主导,即先关注个体本身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历程. 现代的主流心理疗愈,基本都是这样的理念.
读完后,觉得受益良多,故写点纪录,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1. 自卑的原因及及解决办法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卑是人类共有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作为人类的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而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们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克服困难,来释放这种自卑,但当一个人失去自信,不认为这个困难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克服的时候,他便没有了勇气和动力,困难依然存在,“自卑”也依然存在,为了摆脱它,如果运用不正确的方法,比如幻想困难会“自动消失”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又使得“自卑”越发严重,进入恶性循环. 这时候,就不单单是“自卑”而是“自卑情结”了.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清楚了它的产生,我们就能明白了我们有时候的行为了,比如一个人在面对自己hold不住的工作压力会烦躁,会哭泣,会愤怒. 这些都是感受到被环境打败,挫败感太强而产生的情绪. 解决的方法就是打败它,战胜它,获得成就感,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我们能战胜它,我们也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后面会接着聊.
2. 生命的意义
这是前段时间很困扰我的问题,书里给的定义是“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书里描述了容易出问题的三类人群,a)身体残疾,有缺陷的人. b)成长过程中被忽略的人. c)与第二点相反,成长过程中被溺爱,惯坏了的人.
这3类人群的共同点就是“关注自己的程度严重高于一般人,他们很少甚至不关注别人”,这样当他们在生活/工作/社会交往中会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会经历失败感. 而因为没有学会“合作”,也使得自己独自面对困难的情况更糟,失败感的体验更强烈. 一旦丧失了对社会的兴趣,觉得人际关系是要浪费自己的精力时间,进而与世界联系少时,人就会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而产生疑问.
人生的意义对每个人是不一样而又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每个人遇见的事情不一样,做的决定不一样,选择的职业不一样,生活形态不一样. 而一样的是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是在和别人建立联系,努力帮助别人,为大家美好的生活做出贡献. 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3. 天赋与习得--解决自卑的方法论
书中的“天赋与习得”一小段文字,是如果获得自信的方法论,作者认为智商测试/遗传因素都不是“天赋”的决定因素,认为“天赋”就是后天长期的兴趣和练习,而影响兴趣的因素是“失败和没有信心”. 所以,大家都有机会成为你羡慕别的那个人,想想还是很激动的,当然了,真正成为那个人,还是要有实际行动的.
4. 另外,书中关于关于青春期叛逆的心理及特征,我也感受颇深,写一下,希望对您有用
青春期叛逆的原因这些半大的孩子 最首要的想法是证明自己长大了,而他们理解的“长大”就是不受控制,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所欲为. 努力摆脱监管是孩子们的刚需. 所以,青春期叛逆的孩子管的越紧,反弹越大,另外,他们自身面对身体的变化,也会感到不安和惶恐.
家长要做的是理解青春期是每个人人生的一个阶段,未进入时要引导孩子为青春期做好准备,进入了要明白他的需求,监管不可过于严厉. 青春期父母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中善于合作的一分子,学会奉献和合作,将异性也看做是平等友好的伙伴.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有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是有很大好处的. 现实中没有,就去书里找. 用爱等待他们真正长大.
好了,总结一下,若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精华,那就是,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希望读完后,你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