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面前有两个问题,“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教育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过,就很容易掉到自以为是的陷阱里,甚至会对学习者的成长造成阻碍和伤害。想真的知道该怎么做,得先把这个两个问题区格开,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增加教育效能。
父母都都希望孩子学习,更希望学好,实际是有几个问题。
一是学习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在特定学习对象上有持续稳定的行为出现。我们希望孩子学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等,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上,希望学音乐、画画,培养特长爱好。真正的学习问题是让孩子在特定的对象上发生持续稳定的行为,这是孩子学好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成立了才能谈第二个问题。
二是学好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在持续的学习行为中有较高的效能。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才会有第三个问题,就是成绩的问题。
三是学习成绩的问题,如何把孩子的学习效能变成应试教育所需要的分数。
有些孩子在第一个问题——学习的问题上,学习行为就被阻断了,无法发生持续稳定地进行学习行为,一般阻断学习行为与“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息息相关。
教育阻断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只有了解了这些原因,才能解决学好的问题。
1、认知过程不完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只强调输入,而忽略输出,导致孩子认知过程被阻断。
2、建立了学习等于痛苦的神经链接。这完全是被误以为的教育训练出来的,生理人遵循的规律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当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两步就可以做到让孩子建立学习等于痛苦的神经链接,我们先告诉孩子一些错误的观念(学习必须吃苦,学习是痛苦的,必须靠意志力坚持),然后在孩子的学习达不到父母期望的时候,表情足够狰狞恐怖,导致孩子把学习跟痛苦联系到一起。这是训练的结果,学习不是天生就痛苦。
3、孩子无法完成赋意的过程,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孩子从小无法取悦妈妈,意义感就弱,跟精神源头链接有关系。孩子在肉体上跟母亲是分离的,精神上是一体的,父母不仅是扮演一个角色,还是孩子精神层面的源头,一旦孩子无法取悦母亲,意义感就弱。会追问自己“学习有什么意义呢?考大学有什么意义呢?”找什么工作,赚多少钱就没有意义,甚至活着都感觉没有意义,一旦赋意过程无法完成,他就不学习了。
4、在学习对象上获得习得性无助,孩子对待学习做过很多努力后,仍然无法达到父母或者自己的要求,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1967年曾经给狗做过一个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鸣器一向,铁笼子就通电,狗遭到电击又无处可逃,反复训练后,只要蜂鸣器一响,狗就会躺地哀嚎,即使把门打开,狗也不逃了。有些孩子遇到困难,他背景知识不够,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努力,一次又一次被挫败,没有被教育者有效引导,给他指明方向,孩子左突右撞反复有挫败感之后,即使你告诉他这个事应该怎么做,正确的方向是什么,他也不去做了,整个生命状态也不动了,发出“阵阵哀嚎”,这种习得性无助导致学习行为阻断。
5、对抗性情绪。人是有情物种,人有情绪,一旦孩子跟父母或者老师产生对抗性情绪,这种情绪甚至变成恨,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违背教育者的意愿,借由不学习来达到让教育者损失的目的。如果长期处在对抗中,很容易形成学习行为阻断。
6、完美型人格倾向的孩子。这是精神人的高血压,这类孩子在较高压力中,形成过度内耗,这种内耗会让孩子退出学习,如果继续坚持,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经常跑神,神经衰弱等问题,构成生理、心理方面双重伤害,被迫导致学习行为中断,如果再坚持下去,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7、多动与注意力障碍。这种孩子往往是安全感不足导致的,孩子在3岁前没跟妈妈睡,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更容易出现多动与注意力障碍,跟封闭的心智结构有关系。在群体学习中,这样的孩子的行为无法被理解,容易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进行,无法融入群体。
8、社会化阻滞,孩子无法跟群体产生情感上的融合,在群体中被边缘化。
9、厌知,讲道理讲多讲早的小孩求知欲都低,再逼着他往深处学,会导致厌知。厌学厌的是学习的行为,厌知是厌知识本身,如果既厌学又厌知,相当于在求知的路上,两条腿都残废了。
只有知道教育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这些问题清楚后,教育者人为造成的障碍,才有可能解除掉。教育者得知道哪些事能干,哪些事不能干,人贵有自知之明,教育同样也是。
1、教育可以把人已有的能力发展出来,不能把没有的东西灌输进去。人先在的能力是由人的第一性决定的。黑猩猩跟人的基因系数差异极小,但是无论怎样也教不会黑猩猩说话。人是预先就有数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等等,这是预先设定好的,教育就是把基因图谱里已经编好码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环境,通过顺应人的成长规律给发展出来。教育者如果不研究人的这些先在的东西,是无法胜任“教育”这个角色的,因为教育就是围绕着人的这些规律来的,而不是发展成教育者的愿望,把没有的给灌输进去,这是教育做不到的。
2、教育能影响孩子做事的动机,教育不能误把主体当客体,认为可以根据我们的教育目的任意改变孩子的模样。在跟孩子互动过程中,像客体一样去改变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这是教育干不了的。人没法控制一个主体的感受和想法,教育者能干的是提升自己的教育影响力。道德经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这个道理。
3、当孩子遇到困惑迷茫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指明方向,父母无法在经验层面代替孩子抵达。有些孩子身处困境,感觉特别痛苦,比如厌学的孩子不可能因为你给他讲道理就消除了厌学情绪。消除厌学情绪需要几个条件,一是在正确方向的积极行动,二是整个环境支持,三是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厌学是经验层面上的东西,必须在新的积极行动中,用新的经验来慢慢消除这种感觉。父母可以给孩子指明方向,但是无法代替孩子长大,孩子该走的路必须交给孩子。
4、人是有情物种,有情感有情绪,教育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情绪,安全合理地释放情绪,教育不能抑制和消除人的情绪,也不能规定人没有情绪。杨老师小学时成绩不好,中午被老师留下来背课文,四句古诗一上午都背不过,背着背着就委屈地哭了,老师不让哭,老师不允许学生难过,这就强人所难了。教育者能干的是读懂孩子的情绪语言,帮助孩子合理释放它,而不是不允许他有情绪。父母把孩子的某些情绪状态下说的话,认为是不尊重父母,教育得知道这是情绪,研究一下情绪语言在说什么。
5、教育可以精确地传承知识,但不能规定学生怎么理解。老师可以努力把课讲的精彩一点,但是学生的理解仍然会不一致,教育无法规定学生都有同一个理解。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的解释学说,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学习是从不理解到有认知偏见,到慢慢消除偏见这样的一个过程。
6、如果孩子有创伤,学习过程阻滞,甚至是心理创伤。教育能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自我修复,教育没有能力给孩子疗愈创伤,一定是孩子自我疗愈在起作用。教子成功的大厦,只能建立在发掘和发展孩子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就跟医生治病一样,如果人自身没有免疫力,再好的医生也治不好病,不是医生治好了病,而是病人自身免疫力治好病一个道理,孩子的成长问题不是教育能解决的,是依靠他自身的力量解决的。
7、教育必须意识到一个事,一个孩子不管有好的还是不好的表现,很多问题不是即时问题,人有历史意识存在,教育无法改变人的历史意识,过去的伤害已经发生了,教育无法改变历史。家长不要以为打了孩子,然后哄一下就好了,这些伤害都会作为历史意识存在的。任何一个人当下的表现,是过去所有的经验在共同起作用,这是哲学上的“不在场之在场”难题,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你今天的行为依然产生影响,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教育无法改变人过去的经验和历史意识,我们只能接纳“他就是这样的”,教育可以为孩子创造新的体验,慢慢掩盖这些历史意识。
8、教育必须按照人的生长规律循序渐进。人生长过程被阻断,跟麦子生长过程被阻断,必然导致抽穗受损一样。如果人的生长过程被阻断,没有循序渐进,一味追求外在目标,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比如说,有的人40多岁了,一生气表现得跟小孩一样,这样的孩子即使有好的智力表现,但是情绪不成熟,无论长到多少岁,都是一个巨婴,里边的精神人没有长大,这样的人是在小时候跟妈妈之间的情感联系断开了,长不大了。完整意义上的人不仅有成熟的智力表现,同样有成熟的情感表现和道德表现,我们以为可以拔苗助长,忽略了其他因素,往往会给教育对象造成严重的伤害。
9、种树得顺木之天,育人得顺人之天,教育不能逆天改命,违背客观规律。比如,希望孩子自主学习,教育手段不自主,用不自主的教育手段渴望培养自主学习的人,就是逆着客观规律,渴望得到正确的结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10、每个自然人都有基本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满足了,安全感的需求才能对他形成新的激励,产生新的需求。安全感需求满足了,社会需求中获得亲情、友情、爱情的需求才能对他形成新的激励。每个自然人都有这些需求,人的生长动力和动机,以及人格的形成都跟这些需求有关,教育不能绑架这种需求。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学习的需求,这是基本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投射到不同的对象上,教育者能做的就是“修渠”,把人的需要引到哪个对象上。一般遇到的学习问题,都不是学习问题,不让人学习比登天还难,因为学习是人的基本需要。真正的学习问题是对象问题,你希望他学这个对象,结果他学那个对象,你希望他学好的,结果他学坏的,人的这种需求可以在任何对象上获得满足。教育能干的就是把人的基本需要跟“修渠”一样,把孩子学习的需求指向特定对象。
11、希望孩子主动学习,教育不能通过要求、命令、讲道理的方式让人主动,人主动学习是人主体性使然,天生学习就是主动的。教育能干的是保护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而不是作为强势立场命令、要求、逼迫他主动。
12、孩子学习成绩好是我们的愿望,渴望孩子求知是我们的愿望,但是不能把我们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需要通过间接引导,提出问题,引发他的好奇心,来诱发他的求知欲。破坏求知欲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给孩子讲道理,只要从小讲道理讲多了,讲早了,求知欲都低,求知欲决定了孩子学习知识的程度问题。
13、学生有时状态好,有时不好,教育不能规定人要有什么样的状态,不能靠制度约束、规定他该怎么样,而是可以通过调控节奏,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
对于以上这些,教育能干的可以全力以赴干好,教育不能干的就交给孩子,交给上帝。
就着“教育是什么,不是什么”,“教育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现代父母需要具备以下这些教育能力,才能教育好孩子。
1、爱的能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们的教育生产力,如果把教育当成产品的话,家庭想有生产力,爱是最重要的。
2、幸福的能力,罗素、塞利格曼都谈过,父母的幸福感是一种极强的教育生产力,能推动孩子向上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渴望通过孩子有好的表现,来带动家庭的幸福,就整反了,我们先幸福了,自然就影响到孩子了。
3、快乐的能力,追求快乐是人的生物学动力。
4、沟通的能力,维特根斯坦说,在命令与命令的执行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它需要用“理解”去填平,这是需要父母去训练的。
5、游戏的能力,孩子天生就有游戏的能力,对孩子而言游戏跟学习是一回事,某种程度上,游戏力就等于学习力,父母游戏的能力决定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所以父母的游戏力也决定了教育生产力。
6、讲故事的能力,孩子很多知识的来源是故事,不是道理。
7、学习改变自己的能力。
8、审美的能力。
9、过日子的能力。
10、道德感知力和道德情感力。
作为现代父母,真的想教育好孩子,这是需要装到自己身上的基本能力,它将产生强大的教育生产力。最后会发现,孩子不教而教,没怎么费劲,孩子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自己还过得这么幸福。当你教育孩子很费劲的时候,就没整对方向,家庭里没有幸福快乐的土壤,不可能长出积极向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