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我就知道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名书法家,有着书圣之称,也在书上看到过他的书法,我对他的了解也只有这么多,现在我们学习了王羲之,我了解到王羲之这个人不仅在书法上很有天赋,在乐器,政治,清谈上也十分的优秀。
王羲之与谢安共登治城,王羲之就给谢安建议说:“要多做一些为国效力的事,不要去清谈,清谈对国家无利 需要戒掉。”但谢安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清谈并不影响国家,因为当时秦朝就不是因为清谈而灭亡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的政治能力很强,很会给别人提建议。而且王羲之提出的建议都是十分准确的,既对国家好,也对人民好,这也可以看出王羲之是爱民的,他会为百姓着想。但是王羲之说话直,也与当时腐败的朝廷格格不入,所以他的官运应该不会特别顺利。
那以我们现在对王羲之的了解,王羲之与王衍,王导有何异同?王王羲之和王导,王衍都很有才。王导比王羲之更有政治才能,在官场上也更顺利,而王颜有才无德,一心只为自己着想。
一次郗太伯在京门口,来王室求女婿。王室的其他人听见了都开始装扮自己,尽量把自己显得很突出,只有王羲之什么也没有动,依旧躺在床上,露着腹部。郗太伯看见了就说:“王羲之正好是我要找的女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十分真性情,不在乎外在,不会因为别人就改变自己的王羲之。
一天谢安跟王羲之说:“人一到中年就陷入了哀乐,每次与好友分别都会难过数日。”王羲之听完以后,十分淡定的回答说:“人到了中年自然会这样,而我就喜欢用音乐来陶治消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面对时光的短暂很坦然,同时也是个十分喜爱音乐的人。
曾经一些与王羲之交情很深的一些名士评价王羲之说:“飘如游龙,矫如金龙。”这些人是对王羲之的气度,风度进行评价,因此我们也能看出王羲之是有气度有风度的。
后来王羲之发现自己给朝廷提的建议,并不被朝廷重视,所以他决定不再去管这些事,他开启了属于他的隐居生活。的开始隐居的王羲之与王导有何异同点?肯定是都喜欢清谈。但是这两个人清谈的意义可不一样,王导清谈是为了自保,而王羲之轻谈,纯属是因为喜好清谈,这点跟王衍一样。王道在政治上也比王羲之更繁忙一些,没有王羲之那么逍遥度日。那王羲之为什么每天那么逍遥度日呢?因为王羲之说话太直白,有根腐败的朝廷格格不入,所以他才一直不被重用。
开启隐居的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与朋友在兰亭这个地方聚会聊天。在游玩时,王羲之等人赏到了一些美景,又因这美景生出了感悟,王羲之等人便开始抒怀。那王羲之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人的生与死。但是他们所说的生与死,并不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那么样简单,他们所说的的生与死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就比如说原文中的死生亦大矣,它的表面意思好像就是生字是一件十分大的事,但是他的潜意思是:当我意识到绳子是一件十分大的事时,内心会变得无比的沉重。而,故之一死为虚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只有在不麻木的时候,生死才不是荒诞。也许王羲之写这篇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你的灵魂如果是麻木的,那你活得再久也就跟活了几天没有什么区别,人生的“长短”是在于你是不是清醒的,如果你是麻木的,那么你活了哪怕有200多年,还不如清清醒醒的活上两年。
那根据现在我们对王羲之的了解,他是更偏向于儒家还是更偏向于道家?我觉得是都有的,但是道家的因素远远高于了儒家。因为王羲之有着道家的生命气质,还有着对艺术极大的热爱。而王羲之儒家的那一方面是:他一心为民,也没有放弃对自己志向的追寻。
那么对比王羲之与王衍,王敦,王导,谁对这个琅琊王氏贡献最大?也许很多人都会选择王导,因为王导是东晋的创始者,他也阻止了王敦的反叛。但其实仔细再想一想,说起王羲之和王导,你脑袋里会先浮现出哪个名字?反正我的是王羲之,因为王羲之的艺术清谈等等许多方面都远远超于王导,也许王导确实在政治上做了许多大事,但是王羲之因为他的艺术,让现在的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