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目的地:于都县+会昌县+瑞金市
先上图——
图中圈出来的几个地名,许多人有印象的或许只有瑞金。靠近福建的瑞金在过去百年征程中占有浓厚一页,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觑。与瑞金毗邻的于都县、会昌县同样超凡脱俗。
02理由:客家文化+原生态文化+红色文化
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文化是个包容量比较大的范畴,一般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那么,所谓的客家文化就是指由客家人累世共同创造各种文化的总和。就具体指向看,包括语言、服饰、饮食、民居、歌谣、人物、山水、诗文、历史等方方面面。比如福建土楼就是。客家人物中大名鼎鼎的不少,各行各业均有,不胜枚举。
客家人由中原大地南渡而来,前后一千五百余年,主要有为躲避因永嘉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南明危局等引发的五次大迁徙。他们的先祖一路南迁渡江,直至粤、闽、赣、川、桂等地,甚至再渡海到达台湾地区乃至现在东南亚一带。如同“走西口”“闯关东”一样,都是黄河流域先祖向四周拓展生存空间的艰难跋涉历程。比较而言,“下南洋”历史更长、规模更大、影响更深。
这些人南下之后,主要是到达了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这些地方,基本上连成一片。除此之外,还有分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一些零散的客家人聚居区。
分期分批南渡的这些人为了与原住民区隔,自称为“客户”,也就是“客家人”。由此可见,客家人、客家文化无论从文化渊源上还是血脉上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与当地原住民又发生了各方面的交融,最终形成为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以独特的方言、习俗和情感心态,成为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
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其中一部分进入赣闽粤的三角区,据说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江西省赣州市就处于这个三角区之内,下面的于都县、会昌县、瑞金市就是典型代表,均在江西省南部,东边是闽西的长汀县,南边的粤北、粤东,向北还有兴国、宁都等耳熟能详的县。瑞金、会昌、于都等地靠近广东、福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90%以上是客家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原生态文化
于都、瑞金、会昌这几个县(市)地处山区,又与临近省份交界,如同许多省际毗邻地带那样,往往是比较典型的后发达地区。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瑞金、会昌、于都分别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脱帽”,由此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在三年“脱贫攻坚战”的最后关头才得以脱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里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没有便捷的交通。事实上,目前到达于都、瑞金尚有绿皮火车,而到会昌则必须再打车。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意味着能够很好地保留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
据考证,赣州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的第一个歇脚地,有的人在此落地生根,有的人继续向其他地方开枝散叶。因此,可以说,赣州是客家人文化的发祥地,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目前包括于都、会昌、瑞金等在内的整个赣州市的客家人口占9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客家摇篮”。这与我们大多数人认知中客家文化主要是在广东或者福建,并不一致。
别迁至福建的客家人的土楼很有名,其实它是三种“客家围屋”中的一种,其声名反而盖过了世居在赣州的客家围屋。目前赣州有600余幢客家围屋,数量之繁多、功能之齐全、建筑之奇特、类型之广泛、保存之完好,相比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围屋,都是比较罕见的,堪称“东方的古罗马”,除此之外,还有规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这世界各地客家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赣南还保留了不少有着鲜明客家文化特色,承载着客家人共同历史记忆的古村落。比如于都、瑞金及其周边的宁都东龙村、瑞金密溪村、兴国三僚村、寻乌周田村等。
赣南还是客家山歌的最早传唱地,主要在兴国一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泥土芳香。至于地方戏曲、饮食、服饰等文化也别具一格。
红色文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下面的内容只说几个结论,不具体展开说明。另外,部分表述适当调整。)
——西进过程中,赣南仅仅兴国、于都两个县随大部队开始万里跋涉山水的人,加起来就占出发时总人数86789人的40%左右。还不包括赣南其他县一起出征的。由此可见,赣南儿女是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
——1927-1934年之间,从全国范围看,赣南这里是一片热土,是中心。尤其是瑞金、于都、兴国、会昌、宁都等县。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主力军出江西、入广东、进湖南、到贵州......就是从赣南的于都、瑞金等地开始的。
——在这里的几年,在许多方面,都是后来在陕北(延安)、河北(西柏坡)直至进入北平后的预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