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写作,实在是一件太过容易的事情。
100个人高调宣布开始写作,几个月下来,能继续坚持的不超过20个。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2016年开始写作,坚持日更了一个月,就感觉才思枯竭,中场休息。
2019年再度提笔,没过三个月,父亲重病卧床,让我思绪纷乱,难以静心,遂再次折戟沉沙。
有无数理由可以让你放下笔,但要找一个理由重新开写并一直坚持下去,则难上加难。
我们称这种状态为——写作瓶颈期。
村上春树坚持写作40年,从未疲倦。
弘丹老师持续写作7年,笔耕不辍。
他们为什么行?为什么能?我总结了他们成功克服写作瓶颈期的3大方法。
方法一:构建动力系统,克服“不想写”瓶颈
写作中最常见的瓶颈,是产生“我不想再写了”的想法。
本质上,就是失去了写作的动力。
写作就像健身塑形,一旦看不到成绩就很容易泄气。
怎样让自己始终保持热情,动力满满呢?
首先,需要问一问自己,你写作的初心是什么?
是养成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是实现自我成长?是打通一条向世界表达内心的渠道?……
当你回想起写作初心,你就会再次被打动,从而获得动力。
其次,你需要寻找一个榜样。
今年我再次加入写作训练营,每当产生怠惰之心,我就会想想训练营创始人弘丹老师,她在写作之路上的每一个足迹都吸引着我去追随。
优良的榜样是最好的说服。一个让你敬服的榜样也会给去带去他(她)身上涌现的动力。
最后,你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我妹妹和闺蜜一起办了健身卡,结果一年只去了8次。
妹妹作了深刻反省:闺蜜经常找借口偷懒不去,让她也失了力量。
虽然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但这个经历也提醒我:一定要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前进。
在弘丹写作训练营,很多伙伴彼此激励,相互打气。每次提交的作业,无论质量好坏,都有会小伙伴给予热情中肯的点评。
在训练营各自小班里,每当有一点点进步,也会得到班长和班委的充分肯定。
这些都形成了写作之路上持续前进的动力。
方法二:构建安抚系统,克服“不敢写”瓶颈
2016年的写作经历告诉我:完美主义是写作大敌。
当时我连续写作一个月,每次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繁忙的工作日,每天还要抽出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写作和修改,弄得精疲力尽、疲劳不堪。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刚开始用力过猛,往往放弃的速度也很快。
持续的大量消耗让我感觉写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无声的自我恐吓下,很快就止步不前。
因此,要战胜“不敢写”的恐惧,就要学会自我安抚。
首先,养成书写固定字数的习惯。
弘丹老师刚开始学写作的时候,每天只写400字,不论好坏,不管内容,就这样坚持写写写,一不留神就持续了7年。
今年我也学习了这个方式,给自己定了更低的标准——每天写200字,自由书写就成。
结果半个月就写了15000字,远超预期。
其次,忽视内心的批评。
心理学有一个“内在父母”的概念,早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过于严苛,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严厉的“内在父母”形象。
当你做一件事比较笨拙、不够完善时,这个“内在父母”就会跑出来批评你,让你产生恐惧感。
此时,你需要给自己一个成熟理性的声音,在面对失败时安抚自己,并忽视掉那些内心无意义的批评。
再次,降低自我期待。
没人能始终保持巅峰状态,如果写作一段时间后质量下降,应当主动降低自我期待。
降低自我期待并不等于放弃自我要求,而是停止情绪内耗。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电击狗的实验,把狗关进笼子,蜂鸣器一响就开始电击,狗没法逃出。几次之后,每当蜂鸣器响,狗就会放弃挣扎,趴在笼子里颤抖。
这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
所以,当能力与期待不匹配时,应当先降低期待,再慢慢提升能力。
方法三:构建输入系统,克服“不会写”瓶颈
有人会说:我愿意写作,也不怕写作,就是才思枯竭,感觉没东西写。
这说明你的输入满足不了你的输出要求了,需要丰富输入系统的内容。
第一,增加各个渠道的内容输入。
阅读、看电影、看电视剧、旅行、与人交流,这些都是良好的输入方式,会给你越来越多的灵感。
第二,跨领域学习。
如果在一个领域学习太久,有时会局限我们的思路。
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概念叫“迁移学习”,就是说一个领域的知识会为另一个领域提供服务。
因此,当才思枯竭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跳出一直浸淫的领域,尝试到其他领域去找灵感。
果戈里说,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
要突破写作瓶颈,关键就是屏足一股气,让手完全服从思想,每天坚持写下去。
在持续书写中超越自我,你能看得见!